笞撻的意思、笞撻的詳細解釋
笞撻的解釋
拷打。《書·益稷》“撻以記之” 孔 傳:“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後漢書·崔寔傳》:“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 明 張居正 《與南台長言中不幹外政書》:“ 張進 本一火者耳,酒潑放肆,送内守備笞撻之,革其管事,法如是足矣。”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小不如意,呵譴笞撻。”
詞語分解
- 笞的解釋 笞 ī 用鞭杖或竹闆打:鞭笞。 古代用竹闆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笞刑。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撻的解釋 撻 (撻) à 用鞭棍等打人:鞭撻。大張撻伐(.使用武力大規模征讨;.指對人進行聲讨或攻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笞撻”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hī tà,其基本含義為拷打,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描述古代刑罰的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指用鞭、杖等工具擊打身體進行懲罰,屬古代刑罰或懲戒手段。例如《後漢書·崔寔傳》提到:“笞撻者往往至死”,說明其刑罰的殘酷性。
-
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尚書·益稷》“撻以記之”,孔穎達疏注解釋為:“笞撻不是者,使記識其過”,即通過鞭打使人記住過錯。
- 明代張居正曾用此詞描述對犯事者的懲戒:“送内守備笞撻之,革其管事”,表明其作為官方刑罰的用途。
-
近義詞與反義詞
語境與延伸
- 古代刑罰:笞撻在古代屬輕刑,但實際執行中常導緻重傷甚至死亡,如《後漢書》提到“輕刑之名,其實殺也”。
- 文學引用: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以“小不如意,呵譴笞撻”描述社會不公。
- 英文釋義:可譯為flogging 或whipping。
權威性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後漢書》等古籍及權威詞典,暫未采納低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尚書》《後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笞撻》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鞭笞、責打。它的部首是⺈和扌,具體來說,⺈是表示皮肉的部首,而扌是表示手的部首。根據這個詞的字形,它使用了部首⺈作為左邊的部分,然後在右邊加上了扌作為右邊的部分。
《笞撻》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用于形容用鞭子打人或責打人的行為。在繁體字中,它的形狀是「頻撻」。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在「鞭」的部分使用了一個「⺈」來表示皮肉的含義,然後在右邊加上了一個「扌」,表示用手進行鞭打的動作。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因為偷竊被公開笞撻。
2. 在古代,奴隸經常受到主人的笞撻。
3. 這位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嚴厲的笞撻。
一些與《笞撻》相關的組詞包括:鞭笞、責打、毒打、鞭撻等。而一些近義詞有:打擊、刑罰、鞭刑等。反義詞可能是表揚、獎勵等詞語,因為它們與責打相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