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而有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态度恭敬且言行符合禮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詞義解析
“恭”指恭敬、謙遜的态度;“禮”指禮節、禮儀規範。合起來表示在待人接物時既保持謙恭,又遵循禮儀。
出處與背景
源自《論語·顔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強調君子在人際交往中應有的修養。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實際應用示例
如的例句:面對他人欺淩仍保持“恭而有禮”的态度,體現修養與克制。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論語》原文及《鏡花緣》相關章節。
恭而有禮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莊重、尊敬和有禮貌。恭指恭敬謹慎,有禮指擁有良好的禮儀規範和行為表現。這個詞彙常被用來贊揚一個人的舉止端莊、尊重他人。
恭的部首是心,有五筆畫。而有的部首是月,有五筆畫,禮的部首是言,有五筆畫。
恭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源于《康熙字典》,最早的字義是指敬奉神靈。但後來逐漸發展為表示對他人恭敬有禮的意思。繁體字是「鞏而有禮」。
在古代,恭而有禮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恭字的古代寫法是「免」,有字的古代寫法是「穀」。
1. 他對長輩恭而有禮,深受大家的尊敬。
2. 在重要場合,我們應該保持恭而有禮的态度。
1. 恭敬:指對他人表示尊重和敬意。
2. 有禮貌:表示具備良好的社交禮儀和行為表現。
3. 恭順:指恭敬而順從的态度。
1. 禮貌:表示對他人有禮的态度和行為。
2. 莊重:指言行舉止莊重、端莊。
1. 粗魯:指言行舉止粗俗、無禮貌。
2. 自大:表示自負、不尊重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