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正的意思、明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正的解釋

(1).辨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若夫注解為書,所以明正事理。”

(2).公開懲處。正,治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那親動手的奸徒,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寃魂何時瞑目?”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看議何觀》:“ 盛 因抹去冒頭所謂‘誣陷大臣,擅開邊釁’,及終所謂‘明正 觀 罪,以為進言虛妄者之戒’等語。”參見“ 明正典刑 ”。

(3).見“ 明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明正

釋義

“明正”為漢語複合詞,由“明”與“正”二字構成,本義指公開糾正、公正裁決,引申為彰顯正義、端正法度的行為或态度。

一、字源與核心含義

  1. “明”:

    《說文解字》釋為“照也”,本義為光明,引申為公開、清晰、明智。如《荀子·正名》載:“是非之形不明”,強調明晰是非。

  2. “正”:

    《說文解字》釋為“是也”,本義為平直不偏,引申為公正、規範。如《論語·顔淵》雲:“政者,正也”,指為政需守正道。

  3. 複合義:

    二字結合後,“明正”強調以公開、公正的方式匡正秩序,常見于法律、道德語境。如《尚書·呂刑》載“明啟刑書,胥占”,體現依法明正典刑的理念。

二、古籍用例與引申

  1. 動詞用法:
    • 明正典刑:依法公開處置罪責。

      《宋史·刑法志》載:“宜明正其罪,以儆效尤。”

    • 明正視聽:澄清真相以正輿論。

      明代《大明會典》多次強調“明正綱紀,肅清内外”。

  2. 形容詞用法:
    • 形容行為或制度公正嚴明。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法度明正,則民知所避。”

三、現代語義與延伸

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明正”釋義為“公開治罪以正法紀”。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收錄“明正”詞條,引《左傳》注“明正其罪”。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段玉裁對“明”“正”的注解。
  4. 《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對“明啟刑書”的疏證。

古籍原文摘錄

《左傳·襄公十年》:“明正其罪,使歸其田。”

《朱子語類·卷五十三》:“須是明正其罪,以警衆心。”

(注:引用文獻版本信息可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官網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明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辨明、明确

指通過分析或解釋使事物清晰合理。例如: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注解為書,所以明正事理。”
此義強調通過考證或闡述使道理分明,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事物邏輯的澄清。

2.公開懲處、依法定罪

指依照法律或規章公開處罰。例如:

《初刻拍案驚奇》:“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冤魂何時瞑目?”
此用法中“正”意為“治罪”,多用于司法或道德審判場景,強調公正性和公開性。

3.“明證”的異體寫法

部分文獻中,“明正”通“明證”,即确鑿的證據。例如:

漢典解釋:“明正,見‘明證’。”

4.特殊語境:證人

在《清平山堂話本》中,“明正”可指“證人”。例如:

“拘李社長明正。”
此義較為少見,可能屬方言或特定曆史時期的用法。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澄清”和“公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古代文獻中多用于司法、學術領域,現代使用較少,偶見于成語或仿古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礙腳長夏踳雜春秋五霸爨僰翠旗第五蛾鬥瘋話浮動彙率構扇洪名蟥蛢黃亞姑豁宿講稿姜孟江山好改,本性難移蕺蕺脊梁譏論金魚蟲均逸傀儡場枯磔了身脫命陵晨禮堂龍篆躶袒沒空眇漠彌姐秘樞哪吒齧蝕偶像叛降搒童潑材料啟羅邁當求盜全美鵲尾絨繩鋭密煞性子繩外聲銷迹滅十九信條樹端嵩生嶽降搜山挑精揀肥外皮層外援違章烏燈黑火遐藩項羽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