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 out] 學校一天或半天課業完畢,學生回家
(1).謂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下達。”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下學人事,上知天命。” 宋 陳亮 《經書發題·論語》:“《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一:“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説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清 黃宗羲 《複秦燈岩書》:“弟究心有年,頗覺其同處在下學,異處在上達。”
(2).最差的學習。《文子·道德》:“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3).向地位或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戰國策·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1).放學。 宋 陸遊 《東吳女兒曲》:“阿弟貪書下學遲,獨揀詩章教鸚鵡。”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一折:“這早晚怎生不見孩兒下學來?” 李文元 《婚事》:“按往常,她每夜從民校下學回來,總照常如是要再讀一陣,寫一陣。”
(2).入學;開始學習。 明 金铉 《易說》:“閑邪存誠,修辭立誠,下學入門,決當以此為的。”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修辭》:“後之君子,於下學之初,即談性道,乃以文章為小技,而不必用力。”
(3).謂至太學或府、縣學宮視察。 明 權衡 《庚申外史·庚寅》:“先兩日, 脫脫 丞相率省屬下學勉勵。至階,祭酒 呂思誠 下階迎。”《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小弟到衙門去謁見,老父母方才下學回來。”
“下學”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分别源于古代典籍和現代日常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古代典籍含義:指學習基礎、淺近的知識或人事之理(與“上達”相對)
2. 現代日常含義:指(學生)結束在學校的學習,離開學校(即“放學”)
“下學”一詞承載着古今語義的演變。其核心古義源自儒家經典,強調學習基礎知識和人事常理(與“上達”相對),見于《論語》及曆代注疏;而在現代漢語口語中,它最常用的含義是指學生結束課程離開學校,即“放學”,這一用法已被《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和規範。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的是古代哲學概念還是現代日常生活場景。
“下學”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現代常用義
指學生結束一天的學習離開學校,即“放學”。例如:“下午四點孩子們下學後直接回家。”
古代文獻義
源自《論語·憲問》的“下學而上達”,指從基礎學問入手,逐步通達高深道理。此處“下學”強調學習人事、禮儀等淺近知識,與形而上的“上達”對應。
引申用法
可比喻從具體實踐或基礎内容開始學習,如:“研究理論前,應先下學操作技能。”
需注意:現代口語中一般不用“下學”表達古代哲學概念,若涉及學術讨論需明确語境。
廁混場院秤衡大成殿待時而動大巫跌蹉洞孔鬥僻放筆腐儒感士光暈刮眼桂餌憨呆诃多華族镬铎翦刈叫呶家孫解網金齑卡拉奇亢宗款坎來世不可待肋木麟洲盧旺達漫天蓋地麻葉皮煤子銘謝莫不聞片假名平抑遣将切瑳青棠頃息趣旨惹禍招殃冗劇山銳則不高赦孤仕女圖史氏失誤時因送去迎來台啟跳幫統元曆挖東牆補西牆忘斷文款小過年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