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copy;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a text against which other texts are checked] 作為複制依據的樣品
(1).指腳印。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若不是襯殘紅芳逕軟,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 元 無名氏 《金盆沐發·芳塵春迹》曲:“印香埃底樣弓弓,堪愛堪題,宜罩宜籠。”《元人小令集·醉中天·詠鞋》:“底樣兒分明印在沙。”
(2).猶言這樣,如此。 宋 陸遊 《遣興》詩:“子孫勉守東臯業,小甑 吳 粳底樣香。” 古直 《感事》詩之一:“三月紅棉底樣驕,美人意氣欲幹霄。”
“底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作為複制依據的樣品
指用于複制的原始模闆或參照物,例如腳印、文字稿等。這一用法在古典文學中較為常見,如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提到“步香塵底樣兒淺”,形容腳印的痕迹。此外,元曲《醉中天·詠鞋》中“底樣兒分明印在沙”也以腳印為例,說明其作為實物參照的用途。
表示“這樣、如此”
用于強調某種狀态或程度,常見于詩詞中。例如宋代陸遊《遣興》詩中的“小甑吳粳底樣香”,意為“如此香”;近代古直《感事》詩“三月紅棉底樣驕”則形容木棉花開得“這般嬌豔”。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段落。
《底樣》這個詞是指事物的最基本形态或原始狀态。
《底樣》這個詞的部首是“廣”和“頁”,總共有9個筆畫。
《底樣》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光其底樣,觀其尾臘,瞻其害益,因而選擇焉。”意為通過揣摩事物的本質,觀察事物的末節,察看其害利益,從而作出選擇。
《底樣》的繁體字為「底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底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帖資料。
1. 我們需要從經濟的底樣出發,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
2. 這部電影展示了農村生活的底樣,使觀衆更好地了解農村的現狀。
底線、底稿、底細、樣品、樣子
本質、本相、底細、真相
表面、外觀、底紋、外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