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古諺“齎盜糧,借(或作藉)賊(或作寇)兵”。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天津新議續議》:“是國家正供之入,適足為齎糧藉寇之資。”參見“ 齎盜糧 ”。
齎糧藉寇(亦作“赍糧借寇”)是漢語成語,字面釋義為“攜帶糧食送給盜匪”,比喻行事不當,反助敵方或使自身陷入危局。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構詞解析
曆史淵源與用法
該成語源自古代軍事策略思想,如《孫子兵法·作戰篇》提出“因糧于敵”原則,強調避免資敵。其反義用法“齎糧藉寇”則見于後世文獻,如《宋史》評述邊關政策時批評“是猶齎盜糧、借賊兵也”(《漢語大詞典》)。現多用于警示資源分配不當或決策失誤導緻反向效果。
現代引申與示例
當代語境中,該成語可比喻向競争對手提供便利(如商業機密洩露)、政策漏洞被利用(如監管松懈助長違法行為)等場景。例如:“盲目降低環保标準招商,無異于齎糧藉寇,終将損害可持續發展。”(《中華成語大辭典》)
參考資料
“齎糧藉寇”(也寫作“赍糧藉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在戰争中利用敵人的物資(如糧食、兵器)來供應己方,但實際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幫助了敵人或壞人。
詞源與結構
出處與典故
出自《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
意為:将糧食送給盜賊,兵器借給敵人,比喻錯誤地幫助了對手。
引申意義
現代多用于批評不明智的行為,例如:
注:該成語的異體字寫法(齎/赍)和讀音需注意,避免混淆。
薄片哺飼乘輕驅肥持支鋤社當務之急對理度越訪覃放羊繁漫腹婚改目高罡苟且偷安官诰顧心寒鼈患難之交毀瓦畫墁昏朝惑人嘉醴薦數交積膠漆交饑不擇食絕不護短口授心傳诳罔闊佬勞動資料兩河流域連宅柳床胪脹梅花妝魔女内涵意義泥鴻秾秾嘔喁蒲荷乾落得撒撥森緑山峙淵渟神瀵攝選石錨甩手署記樹節司官訟理猥發偉舉吾倫烏衣諸郎绁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