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copy;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a text against which other texts are checked] 作为复制依据的样品
(1).指脚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若不是衬残红芳逕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 元 无名氏 《金盆沐发·芳尘春迹》曲:“印香埃底样弓弓,堪爱堪题,宜罩宜笼。”《元人小令集·醉中天·咏鞋》:“底样儿分明印在沙。”
(2).犹言这样,如此。 宋 陆游 《遣兴》诗:“子孙勉守东皋业,小甑 吴 粳底样香。” 古直 《感事》诗之一:“三月红棉底样骄,美人意气欲干霄。”
“底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作为复制依据的样品
指用于复制的原始模板或参照物,例如脚印、文字稿等。这一用法在古典文学中较为常见,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提到“步香尘底样儿浅”,形容脚印的痕迹。此外,元曲《醉中天·咏鞋》中“底样儿分明印在沙”也以脚印为例,说明其作为实物参照的用途。
表示“这样、如此”
用于强调某种状态或程度,常见于诗词中。例如宋代陆游《遣兴》诗中的“小甑吴粳底样香”,意为“如此香”;近代古直《感事》诗“三月红棉底样骄”则形容木棉花开得“这般娇艳”。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段落。
《底样》这个词是指事物的最基本形态或原始状态。
《底样》这个词的部首是“广”和“页”,总共有9个笔画。
《底样》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光其底样,观其尾腊,瞻其害益,因而选择焉。”意为通过揣摩事物的本质,观察事物的末节,察看其害利益,从而作出选择。
《底样》的繁体字为「底樣」。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底样”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考古代文献和碑帖资料。
1. 我们需要从经济的底样出发,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2. 这部电影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底样,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现状。
底线、底稿、底细、样品、样子
本质、本相、底细、真相
表面、外观、底纹、外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