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社的意思、祭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社的解釋

祀土地神。《書·泰誓上》“宜于冢土” 孔 傳:“祭社曰宜。”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止雨》:“祭社,擊鼓三日而祝。”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二:“它如觀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為王者所必須經常親自舉行的大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祭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動,特指祭祀土地神(社神)的儀式。"社"最初指土地神,後延伸為祭祀土地神的場所(社壇、社廟)及由此衍生的基層社會組織單位。

  1. 核心含義與詞源:

    • "社"的本義: 指土地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社"為"地主也",即土地的主宰者。
    • "祭"的含義: 指以儀式供奉神靈、祖先,表達敬意與祈求。
    • "祭社"合成義: 合指祭祀土地神的特定儀式活動。其核心是酬謝土地滋養萬物之功,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2. 曆史淵源與制度:

    • 祭社源于上古自然崇拜,對土地的依賴與敬畏催生了土地神信仰。據《禮記·祭法》記載,自上古帝王即有立社祭祀的傳統。
    • 周代禮制完備,祭社成為國家與地方的重要典禮。《周禮·地官·大司徒》載有"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确立了社壇的形制。
    • 曆代王朝均将祭社(常與祭谷神"稷"合稱"社稷")視為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之一,象征疆土與政權。民間亦有裡社、鄉社等基層祭社活動。
  3. 祭祀時間與流程:

    • 主要時間: 最重要的祭社活動在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祈求豐收)和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酬謝豐收)舉行。此日期古稱"社日"。
    • 祭祀主體: 國家由天子或皇帝主祭(太社、王社),地方由各級官吏主祭(州社、縣社等),民間則由社首或鄉老主持(裡社、鄉社)。
    • 主要流程(以民間為例):
      • 設壇: 在社壇(或社廟)舉行。
      • 陳設: 供奉牲牢(豬、羊等)、酒醴、粢盛(谷物)等祭品。
      • 行禮: 主祭者帶領衆人行跪拜、獻祭等禮儀。
      • 祈祝: 宣讀祝文,表達對土地神的感恩與祈求。
      • 分胙/聚飲: 祭祀後,将祭肉(胙)分給參與者,或舉行集體宴飲(社酒、社飯),具有凝聚社區、分享福祉的意義。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對民間社日盛況有生動記載。
  4. 文化與社會意義:

    • 農業信仰核心: 直接反映了農耕文明對土地的極度依賴與崇拜,是祈求農業豐收的根本性儀式。
    • 政治象征: "社稷"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國家祭社關乎政權合法性與統治安定。
    • 社區紐帶: 地方和民間的祭社活動是基層社會重要的公共活動,具有凝聚鄰裡、維系社區秩序、傳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功能。
    • 民俗載體: 社日發展出豐富的民俗活動,如社戲、社火(民間歌舞雜耍)、停針線、婦女歸甯等,成為重要的歲時節日。
  5. 現代遺存: 隨着社會變遷,傳統官方祭社禮制已消失,民間大規模祭社活動也大幅減少。但在一些鄉村地區,祭祀土地公(土地神在民間信仰中的普遍形象)的習俗仍有保留,或在特定民俗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可見其遺風。中國部分地區的"春社"習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主要參考來源:

  1. [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西漢] 戴聖 (編). 《禮記·祭法》 (《十三經注疏》本).
  3. [西周] 周公 (傳). 《周禮·地官·大司徒》 (《十三經注疏》本).
  4.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秋社》 (中華書局點校本).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祭社”是中國古代傳統祭祀活動,主要指祭祀土地神,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祭社是漢族及客家人(稱“擔社”)的重要祭祀習俗,通過供奉土地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方平安。其名稱源于“封土立社”的禮俗,即劃分土地為不同區域,各設社壇進行祭祀。

  2. 曆史淵源與文獻記載

    • 最早可追溯至《尚書·泰誓上》中“祭社曰宜”的記載,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祭社,擊鼓三日而祝”的儀式流程。
    • 古代帝王、諸侯将祭社視為國家大事,如《禮記》強調“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體現對土地資源的重視。
  3. 時間與儀式特點

    • 多在春秋兩季舉行,與農事活動緊密相關,如春耕前祈願、秋收後酬神。
    • 儀式包含獻祭三牲、花果、糯米等祭品,并伴有擊鼓、祝禱等環節。
  4. 社會功能與演變
    祭社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承擔凝聚社區的功能。多個自然村共設一社壇,不分姓氏共同參與,強化了地域共同體意識。隨着時代發展,其形式逐漸簡化,但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相關習俗。

祭社以土地崇拜為核心,融合農耕文化與社會治理需求,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重要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細節或地域差異,可參考《春秋繁露》《禮記》等文獻及地方民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崩落邊砦筆虎庳矢鄙細博羅潮州木雕陳平從默趁旨赤虎儀同遲莫垂蔭粗頑打博貸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帝宸凍硬鬥煎獨根,獨根兒咢布二虎發橫反常煩纡豐格格緻會缑山孤雊詭讕結籽急公旌招絶路開花結果領喏倮靈磨沙木舌起躄青衣夢驅駭屈求澀滞社隊設佛事産誓死不貳鎖匠訴諸公論土官脫皮兒裹劑外文玩話微達獻好謝辭燮理陰陽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