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酒的意思、泛酒的詳細解釋
泛酒的解釋
亦作“泛酒”。1.古代風俗。每逢三月三日,宴飲于環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飄流,停則取飲,相與為樂,謂之“汎酒”。 晉 束晳 《三日曲水對》:“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參見“ 流觴曲水 ”。
(2).古人用于重陽或端午宴飲的酒,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因稱“汎酒”。 前蜀 韋莊 《庭前菊》詩:“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 龍山 泛酒來。” 唐 皎然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明 楊慎 《漁家傲》詞:“摘得金英來泛酒,西山爽氣當窗牖,鬢插茱萸歌獻壽。” 郭沫若 《蒲劍集·<蒲劍·龍船·鯉幟>》:“以菖蒲泛酒(俗間在酒中對以雄黃),不僅要保持身體的清潔,還要争取内心的芬芳。”
詞語分解
- 泛的解釋 泛 à 漂浮:泛舟。 透出:臉上泛出了紅暈。 浮淺,不切實:浮泛。空泛。泛泛之交(友誼不深)。泛泛而談。 一般地:泛論。泛指。泛稱。廣泛。泛覽。泛讀。 水向四處漫流:泛溢。 筆畫數:; 部首:氵;
- 酒的解釋 酒 ǔ 用高粱、米、麥或葡萄等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白酒。啤酒。料酒。 * 。茅台酒。酒漿。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泛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字面含義:漂浮在酒上或酒中泛起的泡沫/漂浮物
- “泛”指漂浮、浮起,“酒”即指酒類飲品。合起來指酒液表面漂浮的物體,如泡沫、渣滓或其他輕質雜質。例如:“新釀的酒,表面常泛着一層細密的泡沫。”
- 來源依據:此釋義基于“泛”和“酒”兩個單字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組合而成,符合漢語構詞法。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對“泛”的解釋(漂浮)和對“酒”的解釋(用糧食、水果等含澱粉或糖的物質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
-
文化/典故含義:特指古代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的一種風俗活動
- 在這一天,人們常在水邊舉行宴飲活動。有時會将酒杯(觞)放在彎曲的水渠(曲水)中,讓其順流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稱為“流觞曲水”或“曲水流觞”。這個活動中,酒杯漂浮在水面上,因此也被稱為“泛酒”或“浮杯”。
- 此風俗最著名的記載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的修禊活動,衆人沿溪而坐,流觞賦詩,王羲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 來源依據:此釋義源于中國古代特定的節俗文化。可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泛酒”的釋義:“亦作‘泛酒’。古代風俗。于農曆三月上巳日,宴飲于環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飄流,停則取飲。”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此記載描述了上巳節在水邊宴飲、流杯的風俗。
- 王羲之《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這是對“流觞曲水”活動最著名的文學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泛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風俗活動
指三月三日上巳節的宴飲習俗。人們在水渠旁宴飲時,将酒杯(羽觞)置于流水上,任其漂流,停在誰面前則取飲作樂。這一活動被稱為“流觞曲水”,與“泛酒”密切相關。晉代束皙在《三日曲水對》中記載:“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可見其曆史淵源。
二、節日特制酒飲
指重陽節或端午節時用菖蒲、菊花等植物浸泡的酒。例如:
- 唐代韋莊《庭前菊》提到“曾向龍山泛酒來”;
- 明代楊慎《漁家傲》中描述“摘得金英來泛酒”;
- 郭沫若《蒲劍集》中也提到菖蒲泛酒的端午習俗。
其他說法
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泛酒”解釋為“形容酒量大”,但此釋義未見于古代文獻或高權威來源,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出處或更多詩句例證,可參考《三日曲水對》《庭前菊》等古籍,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并足安劄白廳豹直逞嘴綢厚春流慈保翠蛟打稿子大撓電視連續劇覆敗構離怪恚鼓鼓囊囊鴻胪正華近荒墜驩心回異蛟客髯焦蕭潔悫禁持鏡花進退爲難雞羣鶴吉神久經風霜雞鹜争食記珠榼牙料嘴客雁焜奕狼餐虎咽零花镂金錯采馬騎镫謬冀母愛旁勃片月皮解庫謙敬千丈柳蛴螬青巾校尉秋興删詩神經質庶生陶人鐵硯磨穿外戶子腕闌污卑五津狎密翔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