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和尚或尼姑誦經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請僧尼念經超度亡靈
(1).佛家謂諸佛教化衆生之事。《觀無量壽經》:“頂上肉髻如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宋 蘇轼 《 * 阿羅漢贊》之十七:“孰知毛竅,八萬四千,皆作佛事,説法熾然。”
(2).指僧尼等所作誦經祈禱、拜忏禮佛等事。《金石萃編·北齊臨淮王像碑》:“遂於此所,爰營佛事。”《宋史·文苑傳四·穆修》:“母死,自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飯浮屠為佛事。”《紅樓夢》第七十回:“話説 賈璉 自在 梨香院 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斷做佛事。”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六:“隻是在家裡請法師做佛事,超度亡魂早祓苦界。”
(3).佛士。指佛像,菩薩像。事,通“ 士 ”。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莊嚴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異,難可具陳。” 唐 韓愈 《陪杜侍禦遊湘西兩寺獻楊常侍》詩:“路窮臺殿闢,佛事煥且儼。”
佛事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多個層面理解:
核心定義
佛事即“佛的事業”,指佛陀教化衆生、助其覺悟的實踐。這包括講經說法、引導修行、破除迷障,最終實現離苦得樂。佛的身(行為)、語(說法)、意(慈悲)三業皆為佛事,本質是踐行“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宏願。
廣義範疇
凡與成佛相關的修行皆屬佛事,涵蓋拜佛、念佛、行善止惡等行為,強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其目标不僅是個人解脫,更包括幫助他人覺悟,建立完美人格并超越凡夫境界。
狹義形式
通常指具體的宗教儀式,如誦經、禮佛、超度亡靈等法會活動。這類儀式在漢傳佛教中常見,例如《紅樓夢》描述的僧道做法事場景。
常見誤區
部分人誤将佛事局限于祈福消災等表層活動,而忽略其“破迷開悟”的本質。禅宗更将日常修行如安座佛像、開光等視為佛事,強調佛法與生活的融合。
文化表現
曆史上佛事與藝術緊密結合,如西夏時期的佛像雕塑、敦煌經卷抄寫等,均被視為佛事實踐。現代寺院常通過舉辦法會、禅修營等活動延續這一傳統。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佛事儀軌或不同宗派差異,可參考《觀無量壽經》《維摩經》等典籍,或咨詢寺院法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