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踶齧的意思、踶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踶齧的解釋

亦作“ 踶囓 ”。踢咬。《晉書·庾峻傳》:“牛馬有踶齧者,恐傷人,不貨於市。” 唐 韓愈 《畫記》:“於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怒相踶齧者。”《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軍中推行軍司馬 張佶 為帥, 佶 将入府,乘馬輒踶囓,傷 佶 髀。” 宋 曾慥 《類說·畫後品》:“ 北齊 楊子華 畫馬於壁,每夕必踶囓長鳴,如索水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踶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動物(如牛、馬等)的踢咬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踶齧(拼音:dì niè)意為踢咬,指動物用蹄踢擊或用牙啃咬的動作。該詞也寫作“踶囓”,屬于并列結構的合成詞,其中“踶”指用蹄踢,“齧”指用牙咬。

二、字詞解析

三、文獻引證

  1. 《晉書·庾峻傳》記載:“牛馬有踶齧者,恐傷人,不貨於市。”說明古代對具有攻擊性的牲畜會禁止售賣。
  2. 韓愈《畫記》提到:“怒相踶齧者”,描繪了馬匹争鬥時的動态。
  3. 《新五代史》中記載,馬因“踶齧”導緻将領受傷,側面反映該詞常用于軍事或日常牲畜管理場景。

四、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動物攻擊性行為或藝術創作中的動态刻畫。例如,北齊畫家楊子華畫馬于壁,傳說夜間馬會發出“踶齧”聲,如索水草。

五、相關擴展

現代漢語中“踶齧”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領域。如需類似表達,可用“踢咬”“啃踢”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畫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漢語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踶齧(chī niè)是一個表示“咬嚼”的詞彙。它由“踶”和“齧”兩個部分構成。 - 部首和筆畫:踶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8;齧的部首是齒,筆畫數為10。 - 來源:踶齧源自古代漢字,起初以繁體書寫,後來演化為簡體字。 - 繁體:踶齧的繁體字為「踢嚼」。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踶齧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 例句:小狗喜歡踶齧骨頭。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信息未提供,但如果您有需要,我可以幫您提供更多詞語的解釋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