踶齧的意思、踶齧的詳細解釋
踶齧的解釋
亦作“ 踶囓 ”。踢咬。《晉書·庾峻傳》:“牛馬有踶齧者,恐傷人,不貨於市。” 唐 韓愈 《畫記》:“於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怒相踶齧者。”《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軍中推行軍司馬 張佶 為帥, 佶 将入府,乘馬輒踶囓,傷 佶 髀。” 宋 曾慥 《類說·畫後品》:“ 北齊 楊子華 畫馬於壁,每夕必踶囓長鳴,如索水草。”
詞語分解
- 踶的解釋 踶 ì 用蹄子踢、踏:“怒則分背相踶”。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齧的解釋 齧 (嚙) è 咬:齧齒動物。蟲咬鼠齧。齧合(.牙齒咬緊;.像牙齒那樣咬緊,如“齒輪齧齧得很好”)。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踶齧(dì niè)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踶”與“齧”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馬、牛等牲畜的兩種攻擊性行為。以下從形、音、義及文獻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
踶(dì)
- 本義:用蹄踢踏。《說文解字·足部》載:“踶,躗也”,段玉裁注:“謂馬以足擊物也”。
- 引申義:泛指踢、踏的動作,如《莊子·馬蹄》:“馬怒則分背相踶”。
-
齧(niè)
- 本義:啃咬。《說文解字·口部》:“齧,噬也”,指動物用牙齒啃咬。
- 用例:《漢書·李廣蘇建傳》有“鼠齧其足”之例。
二、複合詞“踶齧”的涵義
“踶齧”合并指牲畜兼具踢踏與啃咬的攻擊行為,特指烈性馬匹:
- 核心釋義:形容馬性暴烈,既用後蹄踢人,又用牙齒撕咬。
- 文獻佐證:
- 《漢書·武帝紀》顔師古注引應劭曰:“馬怒其氣,踶齧妄發”,描述戰馬因暴躁而攻擊。
- 《康熙字典》“踶”字條引《集韻》:“踶齧,馬怒也”。
- 引申比喻:後亦借指人性情兇悍難馴,如《資治通鑒》稱叛将“性如踶齧之獸”。
三、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 相馬術術語:古代相馬注重性情,“踶齧”為劣馬标志。《齊民要術》載:“踶齧之馬,不可乘駕”,強調其危險性。
- 文學修辭:詩詞中用以渲染戰馬威猛或暗喻人性暴戾,如李白《白馬篇》有“猛氣散踶齧”之句。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班固《漢書·武帝紀》(中華書局校注本)
- 張玉書《康熙字典》(同文書局影印版)
- 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校釋本)
注:現代漢語中“踶齧”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成語典故,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動态攻擊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踶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動物(如牛、馬等)的踢咬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踶齧(拼音:dì niè)意為踢咬,指動物用蹄踢擊或用牙啃咬的動作。該詞也寫作“踶囓”,屬于并列結構的合成詞,其中“踶”指用蹄踢,“齧”指用牙咬。
二、字詞解析
- 踶(dì):本義為“踢”或“踏”,多用于描述獸類攻擊行為。
- 齧(niè):指啃咬,常用于鼠、兔等小型動物,如“蟲咬鼠齧”。
三、文獻引證
- 《晉書·庾峻傳》記載:“牛馬有踶齧者,恐傷人,不貨於市。”說明古代對具有攻擊性的牲畜會禁止售賣。
- 韓愈《畫記》提到:“怒相踶齧者”,描繪了馬匹争鬥時的動态。
- 《新五代史》中記載,馬因“踶齧”導緻将領受傷,側面反映該詞常用于軍事或日常牲畜管理場景。
四、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動物攻擊性行為或藝術創作中的動态刻畫。例如,北齊畫家楊子華畫馬于壁,傳說夜間馬會發出“踶齧”聲,如索水草。
五、相關擴展
現代漢語中“踶齧”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領域。如需類似表達,可用“踢咬”“啃踢”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畫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漢語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謗讒比類合義比翼鳥不遷槽枋巉巉纏麻頭續麻尾顫欽欽成言出幽遷喬東北虎封内鳳友鸾交改進挌鬭詭互寒餓回帶假容假塗金貝靜襟炅然雞眚娟妍遽亟開場白開甲口堿雷鳴六橋盧兒鹵味内疚神明遣詞造意屈附榮資射鈎麝香褐手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擡頭騰挪天笃天饑甜爽挑撥離間停薪兔角萬石危構文茵五戒無記業無稽之談污泥巫彭五齊像形奪名淆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