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我國 河北 張家口 一帶所産的天然堿。
口堿(kǒu jiǎn)是漢語中對天然堿的特定稱謂,尤其在西北方言中使用廣泛。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化學文獻,其釋義如下:
口堿指天然形成的碳酸鈉($ce{Na2CO3}$)結晶,主要産于鹽湖或堿土地區。其名稱源于曆史上通過張家口運銷内地的貿易路徑,故稱“口堿”。《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
天然堿,成分是碳酸鈉,常從鹽湖或堿地中提煉,用作洗滌劑或工業原料。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
(參見:《化學化工大辭典》.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口堿曾是蒙古高原、山西、河北等地的重要貿易商品。清代至民國時期,商隊将其從内蒙古鹽湖(如查幹淖爾)經張家口運至華北,故得名“口堿”。《漢語大詞典》記載:
口堿:舊時指由内蒙古等地運銷内地、經張家口集散的天然堿。
(參見: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隨着工業制堿技術(如侯氏制堿法)普及,天然口堿逐漸被合成純堿替代,但仍在部分傳統工藝(如制作面食、皮革鞣制)中保留使用。其名稱亦成為地域文化的語言遺存。
“口堿”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地理/物産含義 指我國河北張家口一帶出産的天然堿(主要成分為碳酸鈉)。該名稱源于曆史上西北地區天然堿以張家口、古北口等地為集散地,形成地域性稱呼。這種天然堿曾廣泛用于:
二、化學含義 化學名稱為十水合碳酸鈉,化學式為$text{Na}_2text{CO}_3cdot10text{H}_2text{O}$,特性包括:
需注意:提到的成語「口堿」(形容說話禮貌)在其他權威資料中未見佐證,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方言用法或釋義混淆,建議優先參考前兩種主流解釋。
綁腿北土哔啰避仕畢肖沖破怆凄奠摯笃定心思妒媢遁逃方竹服誦服體格制公假關燧鍋戶國祯換季火卦假慈悲解骖推食鏡屏靜退緊張酒話嫉賢妒能句號搕額空飯脍殘昆侖道林泉約離俞莓莓冥籍念殃前列愆違七寶車傘扇篩渣山影生衆食寡蛇頭蠍尾攝影者識解實理收譽松開踏腳凳徒人外罩王鴡無灰木崄薄饷餽象軒諧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