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管仲 射 齊桓公 事。 春秋 時 齊襄公 昏亂,其弟 糾 奔 魯 ,以 管仲 、 召忽 為師; 小白 奔 莒 ,以 鮑叔 為師。 襄公 死, 糾 與 小白 争歸 齊國 為君。 管仲 将兵遮 莒 道阻 小白 ,射中其衣帶鈎。 小白 佯死,得先入為君,是為 桓公 。 桓公 即位後不記舊仇,任 管仲 為相,終成霸業。《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齊桓公 置射鉤而使 管仲 相。”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射鉤之賊臣,著匡合之弘勳。” 唐 杜牧 《杜秋娘》詩:“射鉤後呼父,釣翁王者師。”
(2).喻嘗叛己而有宿仇者。《舊五代史·唐書·符存審傳》:“遠夷極塞,皆得面覲彤墀,射鈎斬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3).猜度隱微難知之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五:“世有紫姑神……能占衆事,蔔未來蠶桑,又善射鈎。”
“射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春秋時期管仲射中齊桓公(公子小白)衣帶鈎的事件。齊襄公昏庸時,其弟公子糾逃往魯國,由管仲輔佐;公子小白逃往莒國,由鮑叔牙輔佐。襄公死後,兩人争奪君位。管仲曾率兵攔截小白,射中其衣帶鈎,小白佯死逃脫,搶先回國即位為齊桓公。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最終成就霸業。
該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計前嫌”的用人智慧(如齊桓公重用管仲),以及曆史典故對語言演變的深刻影響。
射鈎是指在遊戲或運動中使用鈎子發射或投擲物體,以捕捉或攻擊目标。這個詞也常用來比喻某人的眼光準确、技巧高超。
射鈎的部首是鈎(鈎鈉)部,拆分後可以分為钅和勾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射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石苞傳注》中,意為用鈎子射中目标。漢字簡化後,繁體字為「射鉤」。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射鈎的古代寫法為「射鉤」,鉤是「鈎」的另一種寫法。
1. 他的射鈎技巧非常高超,總能輕松命中目标。
2. 那個遊戲需要用到射鈎的技巧,你要多加練習。
射擊、射箭、射擊場、射手、射程。
彈射、發射、投射。
接鈎、接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