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踶啮的意思、踶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踶啮的解释

亦作“ 踶囓 ”。踢咬。《晋书·庾峻传》:“牛马有踶啮者,恐伤人,不货於市。” 唐 韩愈 《画记》:“於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怒相踶啮者。”《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军中推行军司马 张佶 为帅, 佶 将入府,乘马輒踶囓,伤 佶 髀。” 宋 曾慥 《类说·画后品》:“ 北齐 杨子华 画马於壁,每夕必踶囓长鸣,如索水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踶啮(dì niè)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踶”与“啮”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马、牛等牲畜的两种攻击性行为。以下从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踶(dì)

    • 本义:用蹄踢踏。《说文解字·足部》载:“踶,躗也”,段玉裁注:“谓马以足击物也”。
    • 引申义:泛指踢、踏的动作,如《庄子·马蹄》:“马怒则分背相踶”。
  2. 啮(niè)

    • 本义:啃咬。《说文解字·口部》:“啮,噬也”,指动物用牙齿啃咬。
    • 用例:《汉书·李广苏建传》有“鼠啮其足”之例。

二、复合词“踶啮”的涵义

“踶啮”合并指牲畜兼具踢踏与啃咬的攻击行为,特指烈性马匹:


三、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1. 相马术术语:古代相马注重性情,“踶啮”为劣马标志。《齐民要术》载:“踶啮之马,不可乘驾”,强调其危险性。
  2. 文学修辞:诗词中用以渲染战马威猛或暗喻人性暴戾,如李白《白马篇》有“猛气散踶啮”之句。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校注本)
  3. 张玉书《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版)
  4. 贾思勰《齐民要术》(农业出版社校释本)

注:现代汉语中“踶啮”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成语典故,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动态攻击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踶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动物(如牛、马等)的踢咬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踶啮(拼音:dì niè)意为踢咬,指动物用蹄踢击或用牙啃咬的动作。该词也写作“踶囓”,属于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其中“踶”指用蹄踢,“啮”指用牙咬。

二、字词解析

三、文献引证

  1. 《晋书·庾峻传》记载:“牛马有踶啮者,恐伤人,不货於市。”说明古代对具有攻击性的牲畜会禁止售卖。
  2. 韩愈《画记》提到:“怒相踶啮者”,描绘了马匹争斗时的动态。
  3. 《新五代史》中记载,马因“踶啮”导致将领受伤,侧面反映该词常用于军事或日常牲畜管理场景。

四、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动物攻击性行为或艺术创作中的动态刻画。例如,北齐画家杨子华画马于壁,传说夜间马会发出“踶啮”声,如索水草。

五、相关扩展

现代汉语中“踶啮”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领域。如需类似表达,可用“踢咬”“啃踢”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画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汉语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摆放碧霭尘粃伧楚吃粮吹虀春火倒井东风浩荡都速短线方苞房匲方脉风槎丰容靓饰粉态凫分斧钺过人和婚宏流化流诲谆湖阴架式阶席机窖集居精沐踞炉炭上局迫枯渴揽户老酱棚灵瑞流星马炉鼎之客率职明劫耐饱逆臣欠阙弃短用长啓封清良七条丝蛇黄食餽属好束金颂台宿醉擡颏通检抏弊尾巴主义畏约显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