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踶啮的意思、踶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踶啮的解释

亦作“ 踶囓 ”。踢咬。《晋书·庾峻传》:“牛马有踶啮者,恐伤人,不货於市。” 唐 韩愈 《画记》:“於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怒相踶啮者。”《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军中推行军司马 张佶 为帅, 佶 将入府,乘马輒踶囓,伤 佶 髀。” 宋 曾慥 《类说·画后品》:“ 北齐 杨子华 画马於壁,每夕必踶囓长鸣,如索水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踶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动物(如牛、马等)的踢咬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踶啮(拼音:dì niè)意为踢咬,指动物用蹄踢击或用牙啃咬的动作。该词也写作“踶囓”,属于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其中“踶”指用蹄踢,“啮”指用牙咬。

二、字词解析

三、文献引证

  1. 《晋书·庾峻传》记载:“牛马有踶啮者,恐伤人,不货於市。”说明古代对具有攻击性的牲畜会禁止售卖。
  2. 韩愈《画记》提到:“怒相踶啮者”,描绘了马匹争斗时的动态。
  3. 《新五代史》中记载,马因“踶啮”导致将领受伤,侧面反映该词常用于军事或日常牲畜管理场景。

四、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动物攻击性行为或艺术创作中的动态刻画。例如,北齐画家杨子华画马于壁,传说夜间马会发出“踶啮”声,如索水草。

五、相关扩展

现代汉语中“踶啮”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言文研究领域。如需类似表达,可用“踢咬”“啃踢”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画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汉语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踶啮(chī niè)是一个表示“咬嚼”的词汇。它由“踶”和“啮”两个部分构成。 - 部首和笔画:踶的部首是足,笔画数为8;啮的部首是齿,笔画数为10。 - 来源:踶啮源自古代汉字,起初以繁体书写,后来演化为简体字。 - 繁体:踶啮的繁体字为「踢嚼」。 -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踶啮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 例句:小狗喜欢踶啮骨头。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信息未提供,但如果您有需要,我可以帮您提供更多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