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邑的意思、鼎邑的詳細解釋
鼎邑的解釋
《左傳·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遷九鼎于 雒邑 。”後遂以“鼎邑”指 洛陽 。 唐 楊炯 《途中》詩:“悠悠辭 鼎邑 ,去去指 金墉 。” 唐 王勃 《乾元殿頌》:“晷緯齊明,臨 鼎邑 而重威靈。”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鼎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鼎邑(拼音:dǐng yì)指洛陽,源于周武王滅商後遷九鼎至雒邑(今洛陽)的典故。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九鼎象征王權,因此“鼎邑”成為洛陽的代稱,體現其政治中心地位。
二、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唐代詩文:
- 楊炯《途中》詩:“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墉。”
- 王勃《乾元殿頌》:“晷緯齊明,臨鼎邑而重威靈。”
兩處均以“鼎邑”代指洛陽,強調其曆史厚重感。
-
擴展含義: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鼎邑”引申為“繁榮昌盛之地”,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可能為現代擴展釋義。
三、詞義辨析
- 本義:專指洛陽,與“九鼎遷洛”的史實直接關聯。
- 結構解析:
“鼎”象征政權(如“問鼎中原”),“邑”指城邑,組合後特指承載王權的都城。
四、總結
“鼎邑”是典型的曆史地理名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在古籍中多指洛陽,現代語境下若用于描述繁榮之地,需注明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邑(dǐng yì)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鼎邑一詞指的是一個古代的都城或者國都,也可以泛指一個重要的城市或者中心地帶。鼎邑象征着權力、繁榮和宏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鼎邑這個詞的部首是鼎(dǐng)部,鼎部是一種古代的炊具,代表着食物、烹饪和家庭。
來源與繁體:
鼎邑一詞是由中國古代文字演變而來的,繁體字的寫法為鼎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鼎邑的寫法可能與今天稍有不同,因為漢字發展經曆了演變和改革。然而,鼎邑的基本含義和意思仍然沒有改變。
例句:
1. 那個城市曾經是國家的鼎邑,代表着國家的繁榮與權力。
2. 這座鼎邑是文化和曆史的重要中心,吸引着衆多遊客的到來。
組詞:
鼎邑在組詞時,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鼎邑之地”、“鼎邑文化”等。
近義詞:
鼎邑的近義詞可以是國都、重鎮、中心城市等,它們都指代着一個地方的重要性和權力。
反義詞:
鼎邑的反義詞可能包括邊陲、小村莊等,它們指代地位低下或者相對較小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