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後的意思、三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後的解釋

(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後。(1)指 禹 、 湯 、 文王 。《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王逸 注:“後,君也,謂 禹湯 文王 也。”(2)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詩·大雅·下武》:“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毛 傳:“三後,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 、 夏 、 商 三代的君主。《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杜預 注:“三後, 虞 、 夏 、 商 。”(4)指 禹 、 契 、 後稷 。《淮南子·人間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 鑿龍門,辟 伊闕 ,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後稷 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5)指 周公 、 君陳 、 畢公 。《書·畢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陳 克和厥中,惟 公 ( 畢公 )克成厥終。三後協心,同底于道。”(6)指 伯夷 、 禹 、 後稷 。《書·呂刑》:“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種,農植嘉穀。”(7)指 夏桀 、 殷辛 、 周幽王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後,媱妃亂主。” 張載 注:“三後, 夏 、 殷 、 周 也。” 劉良 注:“三後, 桀 、 紂 、 幽王 。”(8)指 漢 之 宣帝 、 景帝 、 文帝 。《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後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注:“三後,謂 宣 、 景 、 文 也。”

(2).指 漢 代的三個皇後。《後漢書·王暢傳》:“三後生自 新野 。” 李賢 注:“ 光烈皇後 、 和帝 陰後 、 鄧後 ,并 新野 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需結合文獻語境。以下是主要解釋:

一、指三位君主或諸侯

  1. 禹、湯、周文王
    見于《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王逸注中明确将“三後”解釋為夏禹、商湯、周文王,強調其德行純粹。

  2. 周太王、王季、文王
    《詩經·大雅·下武》提到:“三後在天,王配于京。” 此處指周朝三位先祖,即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曆)和文王(姬昌),為周武王伐纣奠定基礎。

  3. 虞、夏、商三代君主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載:“三後之姓,于今為庶。” 杜預注稱“三後”為虞舜、夏禹、商湯,其後裔至春秋時已淪為庶民。

  4. 禹、契、後稷
    《淮南子·人間訓》以治水、教民、農耕之功,将禹(治水)、契(商祖,掌教化)、後稷(周祖,掌農業)并稱。


二、指漢代三位皇後

《後漢書·王暢傳》記載:“三後生自新野。” 李賢注指出,這三位皇後分别是東漢的光烈皇後(陰麗華,漢光武帝後)、和帝陰皇後、鄧皇後(鄧綏),均出自新野地區。


三、其他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三後”也可能代指“天、地、人”三皇,或作為虛指表達“多位先王”的泛稱,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提示:該詞含義複雜,需根據文獻時代和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楚辭》《詩經》《左傳》等原典及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後的意思

《三後》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古代曆史上王後、皇後和後妃的統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後》的拆分部首是“後”,表示與女性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6畫。

來源

《三後》一詞最早遺留于《史記·貨殖列傳》,在這個文獻中,它被用來指代秦朝嬴姓大臣嬴某的三個妻子。

繁體

繁體字的寫法為「三後」,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三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例句

1. 傳說中的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三後。

2. 三後在古代中國宮廷中有很高的地位。

3. 古代皇帝的三後通常是由貴族出身的美麗女子選中的。

組詞

三後的相關詞語:一後、二後、四後、王後、皇後、後妃。

近義詞

三後的近義詞包括:三朝三後、貴後、皇子妃。

反義詞

三後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詞語對應,因為它通常用來指代特定的曆史時期和特定的妃子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