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後。(1)指 禹 、 湯 、 文王 。《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王逸 注:“後,君也,謂 禹湯 文王 也。”(2)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詩·大雅·下武》:“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毛 傳:“三後,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 、 夏 、 商 三代的君主。《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杜預 注:“三後, 虞 、 夏 、 商 。”(4)指 禹 、 契 、 後稷 。《淮南子·人間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 鑿龍門,辟 伊闕 ,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後稷 乃教之辟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5)指 周公 、 君陳 、 畢公 。《書·畢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陳 克和厥中,惟 公 ( 畢公 )克成厥終。三後協心,同底于道。”(6)指 伯夷 、 禹 、 後稷 。《書·呂刑》:“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種,農植嘉穀。”(7)指 夏桀 、 殷辛 、 周幽王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後,媱妃亂主。” 張載 注:“三後, 夏 、 殷 、 周 也。” 劉良 注:“三後, 桀 、 紂 、 幽王 。”(8)指 漢 之 宣帝 、 景帝 、 文帝 。《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後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注:“三後,謂 宣 、 景 、 文 也。”
(2).指 漢 代的三個皇後。《後漢書·王暢傳》:“三後生自 新野 。” 李賢 注:“ 光烈皇後 、 和帝 陰後 、 鄧後 ,并 新野 人。”
“三後”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均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
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
指周朝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指天子、諸侯、卿大夫(或指諸侯、卿大夫、士)
“三後”的核心含義是指代三位重要的君王或統治者群體。其中,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是最為通行和權威的解釋,源于《楚辭》并經王逸注釋确立;指周太王、王季、文王則是《詩經》學中的重要專指;而指不同等級的統治者則體現了古代禮制觀念。在現代漢語使用和曆史研究中,前兩種含義更為常見和重要。這些釋義均可在權威的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中得到印證。
“三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需結合文獻語境。以下是主要解釋:
禹、湯、周文王
見于《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王逸注中明确将“三後”解釋為夏禹、商湯、周文王,強調其德行純粹。
周太王、王季、文王
《詩經·大雅·下武》提到:“三後在天,王配于京。” 此處指周朝三位先祖,即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曆)和文王(姬昌),為周武王伐纣奠定基礎。
虞、夏、商三代君主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載:“三後之姓,于今為庶。” 杜預注稱“三後”為虞舜、夏禹、商湯,其後裔至春秋時已淪為庶民。
禹、契、後稷
《淮南子·人間訓》以治水、教民、農耕之功,将禹(治水)、契(商祖,掌教化)、後稷(周祖,掌農業)并稱。
《後漢書·王暢傳》記載:“三後生自新野。” 李賢注指出,這三位皇後分别是東漢的光烈皇後(陰麗華,漢光武帝後)、和帝陰皇後、鄧皇後(鄧綏),均出自新野地區。
在部分文獻中,“三後”也可能代指“天、地、人”三皇,或作為虛指表達“多位先王”的泛稱,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分析。
提示:該詞含義複雜,需根據文獻時代和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楚辭》《詩經》《左傳》等原典及注疏。
愛小不能鈔暴赤留乞良赤蟻沖涼丹石丹素點拍都部燔焫紛飛葛帶卦婆子鼓盤捍遏绛侯講情檢屍交線戲際可驚駭巨細纩缯苦根坤隅阆山戀阙黧黮離衛買撲貿貿茅苫貌托堳埒綿區摹字泥尾跑關東平收迫阸青蔬殺身報國奢薄折還蜃窗深切著明射隼時轉贖銅絲芯談稱談薦退直萬寳渨涹毋庸置疑香秔崄巘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