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 明 劉基 《述志賦》:“前蒙瞍以指途兮,彊 楊子 使操轅。”
亦作“ 矇叟 ”。1.盲人。《楚辭·九章·懷沙》:“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洪興祖 補注:“有眸子而無見曰矇,無眸子曰瞍。”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華章藻蔚,非矇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淺短所識。”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甚有矇瞍孤貧,鳩杖鶉衣,亦視力投金錢檻車贐之。”
(2).指樂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詩·大雅·靈台》:“鼉鼓逢逢,矇瞍奏公。”《呂氏春秋·達郁》“矇箴師誦” 高誘 注引《詩》作“矇叟奏功”。 宋 蘇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教坊緻語》:“採謡言於《擊壤》,助矇瞍之陳《詩》。”
“蒙瞍”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盲人,具體分為兩類:
2. 詞源解析
源自先秦文獻:
3. 引申含義
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故代指樂師。如《詩經·大雅·靈台》記載“矇瞍奏公”,描述盲人樂師演奏編鐘的場景。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以耳代目”的音樂傳承傳統。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用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
《蒙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眼睛失明,無法看清。它的拆分部首是“艹”和“目”,其中“艹”是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而“目”則是目字頭部首,表示與眼睛有關的意義。
《蒙瞍》一詞共有15個筆畫。
蒙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尚書·大禹谟》:“巧言如瞍瞍,其狀猶鄙。”這裡的“瞍瞍”與現代的“蒙瞍”含義相同,指的是盲目,看不清事物。
蒙瞍的繁體字為「矇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蒙瞍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寫法是「瞍」在上方加上「艹」,表示盲目和看不清的意思。
1. 他的眼睛一直蒙瞍着,看不清人和物。
2. 事故發生時,他被爆炸沖擊波眩暈了,眼睛蒙瞍了好一段時間。
一些與蒙瞍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蒙胧、懵懂、昏迷。
近義詞:盲目、目盲、失明。
反義詞:明亮、清晰、目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