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邑的意思、鼎邑的详细解释
鼎邑的解释
《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后遂以“鼎邑”指 洛阳 。 唐 杨炯 《途中》诗:“悠悠辞 鼎邑 ,去去指 金墉 。”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 鼎邑 而重威灵。”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鼎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鼎邑(拼音:dǐng yì)指洛阳,源于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至雒邑(今洛阳)的典故。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九鼎象征王权,因此“鼎邑”成为洛阳的代称,体现其政治中心地位。
二、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唐代诗文:
- 杨炯《途中》诗:“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 王勃《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鼎邑而重威灵。”
两处均以“鼎邑”代指洛阳,强调其历史厚重感。
-
扩展含义:
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将“鼎邑”引申为“繁荣昌盛之地”,但此用法较少见于传统文献,可能为现代扩展释义。
三、词义辨析
- 本义:专指洛阳,与“九鼎迁洛”的史实直接关联。
- 结构解析:
“鼎”象征政权(如“问鼎中原”),“邑”指城邑,组合后特指承载王权的都城。
四、总结
“鼎邑”是典型的历史地理名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在古籍中多指洛阳,现代语境下若用于描述繁荣之地,需注明引申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邑(dǐng y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鼎邑一词指的是一个古代的都城或者国都,也可以泛指一个重要的城市或者中心地带。鼎邑象征着权力、繁荣和宏伟。
拆分部首和笔画:
鼎邑这个词的部首是鼎(dǐng)部,鼎部是一种古代的炊具,代表着食物、烹饪和家庭。
来源与繁体:
鼎邑一词是由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而来的,繁体字的写法为鼎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鼎邑的写法可能与今天稍有不同,因为汉字发展经历了演变和改革。然而,鼎邑的基本含义和意思仍然没有改变。
例句:
1. 那个城市曾经是国家的鼎邑,代表着国家的繁荣与权力。
2. 这座鼎邑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中心,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
组词:
鼎邑在组词时,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例如:“鼎邑之地”、“鼎邑文化”等。
近义词:
鼎邑的近义词可以是国都、重镇、中心城市等,它们都指代着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和权力。
反义词:
鼎邑的反义词可能包括边陲、小村庄等,它们指代地位低下或者相对较小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
白莲会暴禁保山婆报审包衣鼻气如雷不室参综铲车剗革当政打旋罗登池上楼登楼赋钝才怪味韩棱之剑黑漆合注焕耀棘匕僦贷季克复坤宁宫拉洋片马到成功缦胡猛虎深山盟书门将米糱模堇牧羊儿披书钱谷库千汇万状洽闻强记穷天岐邑蜷嵼曲劝如梦如痴三鱼杓角设监设穽食不遑味世间相十姓部落守身双崤霜讯搯摩投窜讬坟遐遯闲祀嚣言虾皮斜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