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午刻的意思、午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午刻的解釋

正午,中午。《老殘遊記》第十九回:“ 宮保 酷願一見,請明日午刻到文案為要。” 王統照 《沉船》:“午刻的晴光罩着一簇簇柞樹林。” 茅盾 《春蠶》二:“一切都準備齊全了時,太陽也近午刻了,飯鍋上水蒸氣嘟嘟地直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午刻是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中午時分,具體為古代十二時辰制中“午時”的時段(即現代計時法的11:00至13:00)。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曆史應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時間界定

  1. 字義分解

    • 午:地支第七位,對應一天中的正午,太陽位于中天。《說文解字》釋為“啎也,五月陽氣午逆陽,冒地而出”,象征陰陽交彙之時。
    • 刻: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分100刻(清代後改為96刻),每刻約合現代14.4分鐘。“午刻”即午時範圍内的具體時刻,如“午初刻”(11:00後)、“午正刻”(12:00)、“午三刻”(約12:45)。
  2. 完整釋義

    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漢語大詞典》:

    午刻:指中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之間,尤以午時三刻(近13:00)為典型代表,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文學。


二、文化象征與特殊用法

  1. 陰陽學說依據

    古人認為午時陽氣最盛,《周易·系辭》有“日中為市”之載,午刻被視為天地能量交彙點,故重要儀式(如祭祀、行刑)常擇此“極陽”時刻舉行,以順應天道。

  2. “午時三刻”的司法意義

    明清律法規定死刑于“午時三刻”執行,因傳說此刻陽氣壓制鬼魂,可防冤魂作祟。此制見于《大明律·刑律》與《清史稿·刑法志》,成為“午刻”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當代漢語中,“午刻”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口語常以“中午”“正午”替代。但在研究古代典章、民俗及文學作品時,仍需準确理解其時間範圍與文化負載意義。

參考資料: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4.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點校本。
  5. 《清史稿·刑法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午刻”是漢語中一個表示時間的詞彙,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午刻(拼音:wǔ kè)指正午或中午時分,即太陽升至天空最高點的時段。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和現代文學作品中均有使用。

二、詳細解析

  1. 時間劃分

    • 古代将一天分為十二時辰,“午時”對應現代時間的11:00至13:00,“刻”為時間單位,每時辰分八刻(每刻約15分鐘)。因此,“午刻”可指午時内的某一具體時刻,如“午時五刻”約為12:15。
    • 也有文獻将“刻”視為更粗略的劃分,如“午刻”直接代指正午。
  2. 延伸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午刻”可比喻時間流逝之快,常用于形容忙碌或充實的場景。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背景

古代計時方式中,“午時三刻”因與刑罰關聯而廣為人知,但“午刻”單獨使用時無特殊文化寓意,僅為中性時間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時間制度或詞語出處,可參考《老殘遊記》等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愛蓮說八陣法贲獲筆孽參彈朝衣措心待賈而沽擔不是鼎右冬至點鈍椎堕墜二許浮丘公功化寡人鼓風爐顧管寒瘦豪氂江帆劍戟交辦嬌殢金冠寬影片榔榔鐳射氣冷炮靈棚龍煙輪扁斫輪鹵拙杩叉描繪秘瑞目眙内實甯靜婆姨鋪牌情頭僧社善田少叙神飛氣揚順孫四聰索郎郎套房提訊投降徒裎退席委靡聞一知十烏蓲無益嚣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