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互證的意思、互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互證的解釋

相互證明。 清 江藩 《國朝漢學師承記·顧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互證是漢語詞彙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不同證據、文本或觀點之間相互印證、支持或補充,共同構建更完整的論證體系。以下從詞典釋義、學術定義與應用場景三個維度解析:


一、基礎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互證"指:

相互證明。即通過兩個或多個獨立來源的證據、論述彼此支持,增強結論的可信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

彼此引證,互為佐證。強調在考據或推理中,不同要素形成邏輯閉環。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二、學術定義拓展

在語言學與文獻學中,"互證"體現為:

  1. 文本互證

    不同文獻對同一事件的記載相互對照,以辨真僞(如"二重證據法"中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證)。

    來源:王國維《古史新證》提出"地下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證的理論框架。

  2. 語言互證

    方言、古音、親屬語言間的比較,重構語言演變規律(如漢語方言與中古音系互證)。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方言與曆史音韻的互證研究。


三、應用場景

  1. 學術研究

    • 曆史學:多重史料互證避免孤證不立(如《史記》與甲骨文互證商王世系)。
    • 語言學:梵漢對音與中古漢語音系互證(參考:尉遲治平《周隋長安方音初探》)。
  2. 司法實踐

    證據鍊構建需人證、物證、書證互證(《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要求"證據相互印證")。

  3. 跨文化闡釋

    中西經典互證(如《道德經》與海德格爾哲學互釋,見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權威引用參考

  1. 詞典類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學術著作

    • 王國維. 古史新證[M].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4.
    • 王力. 漢語史稿[M]. 中華書局, 2004.
  3. 期刊論文

    • 尉遲治平. 周隋長安方音初探[J]. 語言研究, 1982(2).
    • 張祥龍. 海德格爾與道家關系的再審視[J]. 哲學研究, 2004(3).

"互證"既是方法論(通過交叉驗證追求客觀性),也是認識論(揭示知識生成的協作性),其權威性植根于跨學科的邏輯嚴謹性與實證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

“互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相互證明,指通過不同事物、觀點或材料的相互印證來驗證真實性或邏輯一緻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互證”指兩種或多種事物、證據、觀點之間通過比對、對照,達到彼此驗證的目的。例如在文獻研究中,通過前後文對照或不同史料的交叉對比來确認準确性()。


來源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學者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顧炎武》,文中提到顧炎武的研究方法為“酌古通今,旁推互證”,即結合古代與當代知識,通過廣泛推理與相互印證得出結論()。


應用場景

  1. 學術研究
    在文獻學、曆史學等領域,常通過“本校法”(同一文獻前後對照)或“他校法”(不同文獻交叉對比)進行互證,以修正謬誤()。
  2. 文史互證
    結合文學文本與曆史背景,分析文化現象。例如通過唐代詩歌與史書記載的互證,還原社會風貌()。

方法與意義

互證需借助比較、舉例、邏輯推導等方法,強調證據鍊的完整性。其意義在于:


“互證”不僅是研究方法,更是一種辯證思維,廣泛應用于學術、法律、文化分析等領域,通過多源信息交叉驗證,提升結論的可信度。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潭保皇徧存伯牙弦不足齒數慘惶常情查驗崇緬沖夷大白大酒膽銅都檢點還轉闳整皇人火腳戶下家戒減員驕崇醮設郊囿窘懼畿田軍井劇秦美新客道刻奮魁實枯萁狼藉老眼昏花鍊炭眠思夢想猕猴梨念曲滂沲傾家全材觑邊孺子掃聽山泉沙丸升煉雙陸嗣媺酸丁鐵壁鐵扇公主拓複脫誤蛙角偎依卧榻鼾睡五民五屼無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