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僚友。仕途上的同伴。 南朝 梁 沉約 《和謝宣城》詩:“ 王喬 飛鳧舄, 東方 金馬門 。從宦非宦侶,避世不避喧。”
宦侶(huàn lǚ)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指仕途中的同僚或伴侶,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之間的共事關系。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基本釋義
“宦”指官場、仕途,“侶”即伴侶、同伴,合指共同任職的官員或同僚。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同僚,共事之友”,強調官場中的合作關系。
引申含義
唐代詩文
劉禹錫《送李中丞赴楚州》中“憶昔初為宦侶遊”,指初入仕途時結識的同僚。
來源:
《全唐詩》卷三五五(中華書局,1960年)。
宋代文獻
《宋史·職官志》載“宦侶相薦”,反映官員間的舉薦制度。
來源: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年)。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宦侶,即同僚,共事之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0年。
《辭源》(修訂本)
釋為“仕途中的伴侶”,側重官場人際屬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宦侶,同朝為官者。”
來源:中華書局,2016年。
詞彙 | 差異點 |
---|---|
同僚 | 中性詞,通用官場共事者 |
僚友 | 含私交意味,關系更親密 |
宦侶 | 側重仕途命運的聯結性 |
結論:宦侶承載古代官僚文化内涵,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仕途共同體”的本質。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宦侶(huàn l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宦侶指仕途上的同伴或同僚,即官場中共同任職的友人。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詩作《和謝宣城》:“從宦非宦侶,避世不避喧”,用以描述官場中的人際關系。
詞義核心
強調“同僚”屬性,與“僚友”近義,表示在官場中共事的同伴,并無明顯貶義。
可能的引申争議
有部分解釋(如)認為該詞隱含“追求虛榮、失職”的負面含義,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誤讀或擴展解釋。
用法示例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
“王喬飛凫舄,東方金馬門。從宦非宦侶,避世不避喧。”(南朝·沈約)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4825頁或南朝文獻原文。需注意不同來源對詞義理解的細微差異。
阿米巴痢疾擺八卦陣碧簡并贓拿賊鼻準誠貞侈哆酬魏顆春秀錯磨怠慠蝶期嫡脈椴木敦敕方丈字分毫不爽桴鼓相應甘瓠宮殿琯朗國貨橫枝黃色活溜驚倏金雞步帳趷蹋癞活闌截攬名責實亮爽鹿床媒谮迷回木緜判死萍身淺小起磨青鴨僧寮山瓶山窮水絶書緘送駕素質汰除特骨滕王閣退然退尋脫襪枉口嚼舌萬戶嗚呼哀哉仙闼小除小爺叔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