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釘鞋。《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三年》:“上入 駱谷 ,值霖雨,道塗險滑……著行幐、釘鞵,更控上馬以至 梁州 。” 胡三省 注:“釘鞵,以皮為之,外施油蠟,底著鐵釘。”參見“ 釘鞋 ”。
釘鞵(讀音:dīng xié)是古代一種特制的防滑鞋具,其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基本定義
釘鞵即“釘鞋”,指鞋底固定有鐵釘的皮革制鞋。其外部經過油蠟處理以防水,底部嵌入鐵釘增加摩擦力,主要用于古代雨雪或濕滑路面的行走。
結構與材質
根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解,釘鞵以皮革為鞋面,表面塗油蠟以達到防水效果,鞋底則通過嵌入鐵釘來防滑。這種設計類似于現代的防滑靴,兼具實用性和工藝性。
曆史應用
唐代文獻記載,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因大雨導緻駱谷道路濕滑,隨行人員需穿釘鞵并更換馬匹以保障行進安全。可見釘鞵在古代是應對惡劣路況的重要裝備。
現代對應
現代漢語中,“釘鞋”一詞仍在使用,既可指運動用的釘鞋(如田徑鞋),也保留了古代釘鞵防滑功能的引申義。相關組詞如“釘靴”“釘帽”等,均與固定或加固結構相關。
參考資料可通過權威曆史文獻(如《資治通鑒》及注疏)進一步查證。
《釘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一種傳統的農具或工具。通常用于固定或釘住物體的一種尖銳和堅固的工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釘鞵》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钅和革,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釘鞵》在現代漢字中較少使用,主要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它作為一個專業農具或工具的名稱存在于古代農業工具的文字記載中。
繁體《釘鞵》的繁體字寫作「釘鞵」,字形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部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釘鞵」的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但一般來說,它的字形很接近現代的寫法,采用钅和革作為部首和偏旁。
例句1. 他用釘鞵把木闆固定在牆上。
2. 農民通常使用釘鞵來固定農田中的鐵絲網。
組詞與《釘鞵》相關的組詞包括:釘書、釘耳、釘刀、釘子等。
近義詞與《釘鞵》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釘錘、鐵錘、釘子等。
反義詞與《釘鞵》相反或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拔掉、拆卸、解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