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管”。拘禁管束。《宋史·高宗紀四》:“丁酉,左朝奉郎 孫覿 坐前知 臨安府 贜污,貸死除名, 象州 羈管。” 明 王錂 《尋親記·賄押》:“ 周羽 殺6*人構禍胎,違條犯法臨邊界,他妻羈管方正家。”《明史·劉基傳》:“責 基 擅威福,羇管 紹興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羁管漢語 快速查詢。
“羁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主要用于古代法律或政治語境,描述對犯人或貶谪官員的限制自由措施,與現代“監禁”“軟禁”有相似性,但更側重行政管束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宋史》《明史》等文獻。
《羁管》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束縛和限制。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受到嚴格的管理和監控。
《羁管》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表示羊,右邊是“管”,表示通道和管理。共有16畫。
《羁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皮留制度。當時,牧民為了固定羊群和防止其流失,會給羊腿上系上藤條或皮帶,以免羊跑散。因此,這種束縛和限制的行為被稱為“羁管”。
《羁管》的繁體字為「羈管」。
在古代,“羁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等古籍記載,它的古字形主要包括「羈」、「韲」和「覊」等。
1. 他因為工作失誤被上級羁管了一段時間。
2. 機構對這個項目進行了嚴格的羁管,确保其順利進行。
1. 管制:加強對人或事物的管理與限制。
2. 約束:對某人或某事強加限制和規範。
3. 監管:對某個領域或對象進行監督和管理。
1. 檢束:限制和約束某人或某事。
2. 束縛:用帶子或其他方法将某人或某物固定住。
3. 約束:限制行動自由,讓其受到規範。
1. 解放:解除束縛和限制,使自由。
2. 放松:減輕或解除對某人或某事的限制。
3. 解約:解除合同或協議,不再受其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