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輕率動兵。《漢書·王莽傳下》:“惟 翼平 連率 田況 素果敢,發民年十八以上四萬餘人,授以庫兵…… 莽 讓 況 :‘未賜虎符而擅發兵,此弄兵也,厥辠乏興。’”
(2).喻指興兵作亂。 唐 杜牧 《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君王若悟治安諭, 安 史 何人敢弄兵。”《新唐書·劉潼傳》:“宰相 崔鉉 曰:‘此陛下赤子,迫於飢寒,弄兵山谷間,不足讨,請遣使喻釋之。’”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葉洪斥侂胄》:“ 侂胄 弄權不已,必至弄兵。”《清史稿·阿哈出王杲傳論》:“ 王杲 乘之起,父子弄兵十餘年乃滅。”參見“ 弄兵潢池 ”。
(3).指使槍弄棒之類。 元 無名氏 《福甯州謠》:“大男終歲食無鹽,老婦蒸藜淚盈掬。阿郎辛苦學弄兵,年年販鹽南海濱。擔頭有鹽兵一束,羣行大隊驚四鄰。”
“弄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輕率動兵
指未經慎重考慮或未獲授權而擅自調動軍隊。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田況因未得虎符擅自發兵,被王莽斥責為“弄兵”。
興兵作亂
常用于形容叛亂或武力對抗政權。如唐代杜牧詩雲:“君王若悟治安谕,安史何人敢弄兵”,以“弄兵”暗指安史之亂。
使槍弄棒
指習武或操練兵器。元代文獻提到“大男終歲食無鹽,老婦蒸藜淚盈掬”,側面反映了民間習武的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書》《全唐詩》等文獻,或查看上述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弄兵是指操縱、使用兵器,也可泛指進行武力行動。該詞有着多義和廣泛的使用範圍。
《康熙字典》将“弄兵”拆分為“弓”和“八”兩個部首,總計八個筆畫。
《弄兵》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孟子·公孫丑上》:“弄兵者,民所依恃者也。”這句話意味着人民依賴的是能夠保障社會安甯的武力。
《弄兵》的繁體字為「弄兵」。
在古代,「弄兵」字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八的上邊加上兩點易讀為「弎」,表示同樣的含義。
1. 他喜歡弄兵器,經常在自家的庭院裡練習劍術。
2. 這個國家不願意輕易動用弄兵行動,更加注重外交手段解決紛争。
1. 弄兵器:操縱使用各種兵器。
2. 弄兵權:指掌握着軍隊的最高指揮權。
3. 弄兵戈:指發動戰争,進行武力沖突。
1. 操弄武力:利用武力進行操作。
2. 使用軍力:利用軍隊的力量來實現目标。
1. 和平解決:通過和談等非暴力方式解決争端。
2. 善用外交: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