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钉鞵的意思、钉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钉鞵的解释

钉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三年》:“上入 骆谷 ,值霖雨,道涂险滑……著行幐、钉鞵,更控上马以至 梁州 。” 胡三省 注:“钉鞵,以皮为之,外施油蜡,底著铁钉。”参见“ 钉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钉鞵(dīng xié)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一种传统防滑鞋具,特指鞋底嵌有铁钉或木钉的鞋子,主要用于古代雨雪湿滑环境下的行走防滑。该词由“钉”与“鞵”组合而成,其中“鞵”是“鞋”的异体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对足部衣物的解释:“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从革,是声。鞵,或从革。”(《说文解字·革部》。

结构特征:钉鞵的鞋底通常以厚牛皮或硬质木料制成,表面均匀分布短钉,钉头凸出约1-2厘米,通过增加摩擦力达到防滑效果。其设计与《天工开物》记载的“橇”(雪地交通工具)原理相似,均依托凸起物提升抓地能力(《天工开物·舟车》。

历史记载:宋代《武林旧事》提到临安(今杭州)市集有“钉鞋”专卖铺户,表明钉鞵曾是南方多雨地区的常见生活用品;明代《军器图说》则记载边防士兵配备“钉鞵”以应对山地行军需求(《中国历代服饰史》。

文化延伸:钉鞵在文学中常作为艰苦环境的象征,如《水浒传》第九回描述林冲雪夜穿钉鞵逃亡的场景,凸显其耐用性与特殊环境适应性(《水浒传会评本》。现代考古发现,南宋福建黄昇墓出土的绢面钉鞋实物,进一步印证了其工艺细节(《福州南宋黄昇墓发掘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钉鞵(读音:dīng xié)是古代一种特制的防滑鞋具,其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钉鞵即“钉鞋”,指鞋底固定有铁钉的皮革制鞋。其外部经过油蜡处理以防水,底部嵌入铁钉增加摩擦力,主要用于古代雨雪或湿滑路面的行走。

  2. 结构与材质
    根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解,钉鞵以皮革为鞋面,表面涂油蜡以达到防水效果,鞋底则通过嵌入铁钉来防滑。这种设计类似于现代的防滑靴,兼具实用性和工艺性。

  3. 历史应用
    唐代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因大雨导致骆谷道路湿滑,随行人员需穿钉鞵并更换马匹以保障行进安全。可见钉鞵在古代是应对恶劣路况的重要装备。

  4. 现代对应
    现代汉语中,“钉鞋”一词仍在使用,既可指运动用的钉鞋(如田径鞋),也保留了古代钉鞵防滑功能的引申义。相关组词如“钉靴”“钉帽”等,均与固定或加固结构相关。

参考资料可通过权威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及注疏)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艾焙爱尔兰岛昄宇跋滞卑辞重币北蕃辈数儿膘肥棌椽车阑尺一诏厨兵麤屑弹幕诋谯对等黩慢而立之年发鬓发彻反裘伤皮酆城剑感旧管节鬼吒狼嚎国侨国统区候迎娇脆晋阶悸悚客贾崃嵦朗心两义陋诚娄猪描花暮鼓晨钟内言讴颂潘妃軿臻气窗怯畏憩燕如许扇车声光泷冈宋诗钞同波桐木鱼童弱头伏外此望峯息心文白相呴相济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