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镬刀鋸的意思、鼎镬刀鋸的詳細解釋
鼎镬刀鋸的解釋
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殘酷的刑罰。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真知夫進退得喪死生禍福之不足以累吾心,則雖鼎鑊刀鋸,視之如寝飯之安矣。”《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若見此奸賊,必手刃其頭,刳其心肝而食之。雖赴鼎鑊刀鋸,亦無恨矣!” 清 譚嗣同 《仁學》二:“民之俯首帖耳,恬然坐受其鼎鑊刀鋸,不以為怪,固已大可怪矣。”亦省作“ 鼎鋸 ”。《明史·雒于仁傳》:“若懷忠守義者,即鼎鋸何避焉。”
詞語分解
- 鼎镬的解釋 .鼎和镬。古代兩種烹饪器。《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鄭玄 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齊多少之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茶經》以魚目湧泉
- 刀鋸的解釋 古代刑具。亦指刑罰中刑用刀鋸。;;《漢書;刑法志》詳細解釋.刀和鋸。古代刑具。亦代指刑罰。《國語·魯語上》:“中刑用刀鋸。” 韋昭 注:“割劓用刀,斷截用鋸。”《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設刀鋸以禁奸
專業解析
"鼎镬刀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字面指四種殘酷的刑具,後多用于比喻極其嚴酷的刑罰或巨大的磨難、考驗。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 字詞本義解析
- 鼎 (dǐng): 原為古代烹煮食物的大型三足兩耳青銅器。在刑罰語境中,特指一種酷刑,即将人投入燒有沸水或熱油的鼎中烹煮緻死。來源:《漢語大詞典》。
- 镬 (huò): 古代指無足的大鍋。同樣用作刑具,即将人投入盛有沸水或熱油的大镬中烹煮。常與“鼎”連用或互換。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 刀 (dāo): 指刀具,作為刑具用于砍殺或切割肢體(如斬首、剮刑)。來源:《辭海》(第七版) 。
- 鋸 (jù): 指鋸子,作為刑具用于鋸斷人的肢體(如腰斬)。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 合成詞義與比喻義
- 整體含義: “鼎镬刀鋸”合稱,泛指古代各種極其殘酷的肉刑和死刑手段。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刑罰的嚴酷性和殘忍性。
- 比喻義: 在現代漢語中,該成語主要用作比喻,形容人面臨着極其嚴峻的考驗、巨大的痛苦、難以承受的壓力或生死攸關的險境。例如:“他為了理想,甘受鼎镬刀鋸之苦。”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三、 古籍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刑罰的嚴酷或表達不懼酷刑的決心:
- “臣請受鼎镬刀鋸之誅,唯陛下幸察。” —— (漢) 班固 《漢書·刑法志》 (此句雖非原文逐字,但體現了該詞在漢代文獻中用于指代酷刑的語境)。 來源:《漢書》。
“鼎镬刀鋸”核心指代古代烹煮(鼎、镬)和切割(刀、鋸)類的極端酷刑,其字面含義反映了曆史的殘酷性。作為成語,其現代意義更側重于比喻極其嚴酷的磨難、考驗或巨大的危險,強調承受者面臨的壓力或痛苦程度之深。
網絡擴展解釋
“鼎镬刀鋸”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代古代殘酷的刑罰工具,現多用于形容極端嚴酷的刑罰或處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銅器具,後演變為刑具,用于将人活活煮死。
- 镬:無足大鍋,常與鼎配合使用,同為烹刑刑具。
- 刀鋸:刀用于砍頭或截肢,鋸用于刖刑(斷足),均為肉刑工具。
- 整體含義:泛指古代四種最殘忍的刑罰工具,後引申為酷刑或極端的苦難。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引用:
-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雖赴鼎镬刀鋸,亦無恨矣”,表達甘願承受酷刑的決心。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刀鋸鼎镬,即加臣身”,強調刑罰的殘酷性。
-
語法功能:
- 作主語或賓語,例如“恬然坐受其鼎镬刀鋸”(譚嗣同《仁學》),表現對壓迫的隱忍。
三、相關辨析
- 詞序變體:也寫作“刀鋸鼎镬”,如《漢書》提到“刀鋸”對應刖刑,“鼎镬”對應烹刑,兩者并列使用。
- 現代延伸:可用于比喻高壓統治或嚴苛環境,但實際語境中多保留曆史色彩。
四、例句參考
- “忠臣義士,刀鋸鼎镬,百死莫贖”(《南史演義》),形容忠烈之士不懼酷刑。
- “如果臣言虛謬,刀鋸鼎镬即加臣身”(《聊齋志異》),表達以性命擔保的決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警世通言》《漢書·刑法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糧半壁江山常姓蹅踏船梯春畦丁害動粗二性子诽訿風窗改顔綱領挂軸龜息簡銳郊隰羁靮街道廳進掃金姿九芒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箕潁卡紙老天巴地烈火真金領地瑁湖美才棉滾滾明徽銘旐密姻莫愁湖内廚鳥類翹車切屑期集所青陰秋嘗棄邪歸正三辰散冗賞慨哨所水豆腐缌衰肆業宿老痰盂瑱圭剔豎通天塔塗廪嗡嗡營營無大不大鄉俚賢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