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軸”。裝裱成軸,可懸挂的書畫。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六朝名畫掛軸:用皂鸞綾上下褾,碧鸞綾託褾(全軸),檀香軸桿,上等玉軸。”
挂軸,又稱“立軸”,是中國傳統書畫裝裱的一種直幅形式,主要用于懸挂展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挂軸指将書畫作品裝裱在軸杆上,形成可垂直懸挂的卷軸形式。其核心結構包括畫心、鑲邊和軸杆,裝裱材質常選用皂鸾绫、碧鸾绫等絲織品,軸杆則多用檀香木或玉質材料,以顯典雅。
曆史淵源
宋代已有明确記載,如周密《齊東野語》描述六朝名畫挂軸的裝裱規格,提及用料和工藝标準,體現古代對書畫保護的重視。
結構特點
用途與文化意義
挂軸既用于展示書畫藝術,也被引申為“展示才華或成就”的象征。現代應用中,其形式還拓展至油畫等非傳統媒介,成為空間裝飾的重要元素。
相關擴展
英文譯為“hanging scroll”,日語稱“掛け軸”(kakejiku),可見其文化影響力已擴展至東亞其他地區。
示例:古詩挂軸常用于書房,通過裝裱後的懸挂,既保護作品,又營造文人雅趣。
挂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挂”和“軸”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挂(部首:手,筆畫:8)+ 軸(部首:車,筆畫:9)。
來源:挂軸最初是用來指代卷軸挂在牆壁上供觀賞的藝術品。現在也常用來指代繪有字畫的卷軸。
繁體:掛軸。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挂軸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例句:
- 牆上挂軸的字畫很美麗。
- 我買了一幅挂軸作為禮物送給朋友。
組詞:挂飾、挂件、挂畫、挂曆。
近義詞:卷軸、橫幅、書畫。
反義詞:立軸、立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