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與諸侯于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周禮·春官·司尊彜》:“秋嘗冬烝,祼用斝彜黃彜。”按,《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秋嘗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祭祀禮儀,指秋季新谷成熟時以時鮮食物祭祀祖先的儀式,屬“四時之祭”之一。其核心内涵包括:
秋嘗在周代被納入國家禮制,《周禮·天官·酒正》載:“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秋嘗冬烝。” 儀式以新收獲的黍、稻等谷物和時令果品為主祭品,強調“薦新”(進獻新鮮農作物),表達對祖先庇佑豐收的感恩。其儀式較春祠更為隆重,因秋季物産豐饒,祭品更為豐富。
秋嘗的具體時間與農事周期緊密對應。《禮記·月令》記孟秋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寝廟”,表明天子需在谷物成熟時率先以新谷祭祖,體現“重農報本”的思想。民間則多在農曆八月秋收後舉行,後世逐漸與中秋節習俗融合。
通過祭祀回報祖先功德,《詩經·小雅·天保》中“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即指四時祭禮,秋嘗承載着對祖先創業之功的追念。
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春秋繁露》強調“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秋嘗順應自然物候,彰顯農耕文明對時序的敬畏。
漢代以後,秋嘗逐漸與地方社祭、家族祠堂祭祀結合。宋代朱熹《家禮》規範了士庶階層的秋祭儀程,使這一古禮深入民間。明清時期,秋嘗多以“中元祭祖”“中秋祀先”等形式延續,部分習俗留存于現代中秋節祭祖活動中。
權威參考來源: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s://www.nlc.cn
國際儒學聯合會:https://www.ica.org.c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
“秋嘗”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古代天子與諸侯在秋季舉行的宗廟祭祀活動,屬于傳統禮制中的“四時祭”之一。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在適宜時機嘗試新事物或新方法。
白叟豹直避人耳目餐氈使長幹處舍爨下薪當空擔鼓多聞兒男防隔房生藩鎮憤憤不平風旨服休棺材穰子骨采滑落慌不擇路慧觀篲箒唬弄劍南詩稿金鈎境域矜涵緊三火四九尾狐脊巍巍郎都量才録用兩臉亮锃锃陵華理想鸾縧明切密樞拏事内逼排撥淺薄千山青供秦氏粉起偃為豎熱水器三家藷三句不離本行聲名甚泰天末涼風退屯土裡土氣土犬文質彬彬無害都吏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