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語。謂呼吸調息如龜,不飲不食而能長生。一說,以為龜睡時,氣由耳出,因此長生。語本 晉 葛洪 《抱樸子·對俗》:“《仙經》象龜之息,豈不有以乎?” 唐 李白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乃虯蟠龜息,遁乎此山。” 元 岑安卿 《和李宰韻》:“常懷卻世紛,宴坐學龜息。” 清 姚鼐 《定州遇雪》詩:“入輿坐龜息,下帷任所詣。”
“龜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概念
指模仿烏龜的呼吸方式,通過調節氣息達到養生或長生的目的。道教認為烏龜因呼吸獨特而長壽,故将這種緩慢、深長的呼吸法稱為“龜息”。晉代葛洪《抱樸子》最早記載,唐代李白等文人亦在詩文中引用此意象。
生理機制
烏龜呼吸時,通過口腔吞咽空氣送至肺部,并依賴四肢與腹部起伏輔助呼吸。這種獨特的呼吸方式可能促進腦幹神經進化,從而延長壽命。現代氣功中也借鑒此法,強調“深、慢、勻”的呼吸節奏。
行為比喻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行動或發展停滞不前,如同烏龜般緩慢。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常見的仍是道教養生含義。
文化意象
元代詩人岑安卿“宴坐學龜息”、清代姚鼐“入輿坐龜息”等詩句,均體現其作為隱逸、靜修的文化符號。
在養生領域,龜息法被納入部分氣功體系,主張通過模仿烏龜呼吸節奏來調節身體機能。但需注意,古籍中“不飲不食長生”之說帶有誇張色彩,實際練習應結合科學指導。
建議參考《抱樸子·對俗》原文及現代醫學研究,以全面理解其曆史演變與現實意義。
龜息(guī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是指烏龜休息。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龜”部分,一個是“息”部分。
龜息的“龜”部分屬于漢字部首,它的拼音是“jūn”。它的筆畫數是三畫。而“息”部分的拼音為“xī”,它的筆畫數是四畫。
龜息一詞源于古代漢字,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龜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龜息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亀息”,其中的“亀”是龜的古代稱呼,整體表示烏龜休息的意思。
他看到池塘邊的一隻烏龜在靜靜地龜息着。
龜縮、休息、療養、沉寂。
近義詞:休憩、停歇、放松。
反義詞:活動、工作、奔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