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痰用的器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三回:“那炕前又是夜壺,又是馬子,又是痰盂,他并不厭煩。” 茅盾 《陀螺》一:“五小姐把手裡的半塊餅幹丢在痰盂裡,隨即又燃起了一支香煙。”
痰盂是一種用于盛放痰液或其他口腔分泌物的傳統容器,其定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痰盂(拼音:tán yú)指低矮的圓形敞口器皿,主要用于收集痰液。古稱“唾盂”,東漢時期作為貴族用具出現,明清時期普及為“痰盂”,20世紀後逐漸被現代衛生用品取代。
除盛痰外,曆史上還可用于裝漱口水、食物殘渣等,功能類似小型垃圾桶。現代醫療領域偶見特制痰盂用于采集痰液樣本,但非主流用途。
隨着衛生習慣改善和紙巾普及,痰盂已逐漸退出日常生活,僅在少數傳統場合或收藏領域可見。
痰盂(tán yú)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指代一種收集痰液的容器。
痰盂的筆畫是16畫,部首分别是疒和皿。
痰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病人常常被要求使用痰盂收集痰液,用以輔助醫生判斷疾病情況并進行診斷治療。
繁體中對于痰盂的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都是「痰盂」。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痰盂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然而,據我所知,目前并沒有古代的文獻明确記載古漢字中痰盂的寫法。
醫生要求病人使用痰盂收集痰液進行檢查。
痰液、痰瘀、盂頭
痰盂的近義詞有痰壺、痰盞。
痰盂的反義詞可能是沒有特定的詞彙。反義詞可以根據上下文和具體語言需求進行确定,常見的可能是「非痰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