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國家。《左傳·襄公十年》:“為書以定國,衆怒而焚之,是衆為政也,國不亦難乎?”《南齊書·王僧虔傳》:“五常之始,文武為先,文則經天緯地,武則撥亂定國。” 宋 蘇轼 《題永叔會老堂》詩:“嘉謀定國垂青史,盛事傳家有素風。”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上》:“ 瑄 又謂本誠敬無欺之心,至上下交孚而後能格心定國。 瑄 坐視 于忠肅 之奇寃而不救,格心救國何在?”
定國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安定國家」或「使國家穩固」,其内涵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政治治理層面
原義指通過政策、法令等手段實現國家穩定。《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治國安邦」,如《論語·學而》中「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的治國理念,即隱含定國需君主勤政守信(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軍事防禦層面
古代文獻中常與「安邦」并用,強調武力保障國家安全。《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體現以軍事手段維護國家秩序(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整理本)。
文化象征層面
作為人名使用時,寄托對個人承擔社會責任的期許。如北宋名臣「呂公著」字晦叔,其名「著」與字「晦叔」形成互補,暗含「顯達治國」與「韬光養晦」的平衡智慧(來源:《宋史·呂公著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維護集體利益或組織穩定,例如企業章程中「定國條款」指保障公司長期發展的核心規則(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定國”由“定”(穩定、确定)和“國”(國家)組成,核心含義為安定國家政權、鞏固統治地位,強調通過治理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年》:“為書以定國,衆怒而焚之”,指通過政策穩定國家。宋代蘇轼在《題永叔會老堂》中寫道“嘉謀定國垂青史”,贊頌治國良策的曆史意義。
“定國”常與“安邦”連用為“安邦定國”,指通過政策或軍事手段使國家安定強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南齊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安撫使波羅塞戲波委殘秋螭頭舫惡名二三反正撥亂分茅列土負衆趕逐告勑鬲蔽過輩箍紋故縱行壠嘿耳橫擊回頭客活潑醬物交敵疾暴近班金閨子即世九簭絶垠慷慨捐生苛慝老勿大樂侑骊歌離羣索居禮職瞢闇密記密雲龍鑷白怒行乞米羣居人頭稅如石投水色聽閃神兒神閒氣定試婚樹皴兒水北山人水流花謝肆無忌憚誦拾投袂援戈頹惰帷毂問事簾沃焦詳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