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國家。《左傳·襄公十年》:“為書以定國,衆怒而焚之,是衆為政也,國不亦難乎?”《南齊書·王僧虔傳》:“五常之始,文武為先,文則經天緯地,武則撥亂定國。” 宋 蘇轼 《題永叔會老堂》詩:“嘉謀定國垂青史,盛事傳家有素風。” 清 秦笃輝 《平書·文藝上》:“ 瑄 又謂本誠敬無欺之心,至上下交孚而後能格心定國。 瑄 坐視 于忠肅 之奇寃而不救,格心救國何在?”
“定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定國”由“定”(穩定、确定)和“國”(國家)組成,核心含義為安定國家政權、鞏固統治地位,強調通過治理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年》:“為書以定國,衆怒而焚之”,指通過政策穩定國家。宋代蘇轼在《題永叔會老堂》中寫道“嘉謀定國垂青史”,贊頌治國良策的曆史意義。
“定國”常與“安邦”連用為“安邦定國”,指通過政策或軍事手段使國家安定強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南齊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定國》這個詞是指确立國家的根本制度,穩定國家政權,保障國家的統一和長治久安。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土”,其中“言”是聲符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土”是象形部首,表示與土地、國家相關。
《定國》這個詞總共有8個筆畫。
《定國》一詞最早出現于《尚書·周書·太宗載》:“定國家,爾侯言有明法。”意為“确立國家,你為侯爵要有明确的法度。”
《定國》的繁體字為「定國」。
古時候,《定國》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新的憲法對于确立國家的憲政制度起到了《定國》的重要作用。
2. 一部良好的法律體系能夠幫助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穩定國家的《定國》目标。
1. 确定國家 2. 國家定位 3. 國家建設 4. 國家統一
1. 穩定國家 2. 确立國家 3. 維護國家 4. 鞏固國家
1. 動蕩國家 2. 失序國家 3. 崩潰國家 4. 不穩定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