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官吏往往坐在簾子内問案,這簾子叫做“問事簾”。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一折:“ 張千 ,你将坐位整好了,放下問事簾來。”
“問事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古代官吏審案時使用的簾子。官吏通常坐在簾子後方進行案件審理,這種簾子被稱為“問事簾”。例如元代雜劇《鐵拐李》中提到:“張千,你将坐位整好了,放下問事簾來”,印證了其實際使用場景。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引申為“隱晦地詢問他人意見或打探消息”,這一解釋可能源于古代官吏在簾後審案的隱蔽性特點,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為罕見,更多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文學化表達。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研究中優先采用其原始含義,若涉及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問事簾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詢問事情的窗簾。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好奇、想要探聽别人秘密的心态。
問事簾的拆分部首是門(mén)和巾(jīn),總共有12個筆畫。
問事簾最早見于《莊子·外篇·盡心》:“問事簾者,處齊吾之須與?處翣然而呼者,處吾之牛羊與?”其意為“問事簾的人,是為了了解我的需要嗎?是為了詢問我的牛羊嗎?”此處的問事簾指的是好奇的人。
繁體字是「問事簾」。
古代的漢字寫法經過演習和變遷,與現代有所不同。問事簾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
他總是對别人的生活很好奇,像個問事簾一樣。
問事、事簾、問事問情、簾幕陳設、好奇心
愛打聽、好奇、窺視
不關心、不理會、不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