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攔腰攻擊。《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欒枝 使輿曳柴而為遁, 楚 師馳之, 原軫 、 卻溱 以中軍公族橫擊之。”《宋書·薛安都傳》:“賊陣東南猶堅, 安都 橫擊陷之,賊遂大潰。”
(2).猶沖殺。《明史·孝義傳二·楊通照》:“至 鬼空溪 ,見賊縶母,大駡,聲震山谷,橫擊萬衆中,為賊所磔死。”
惡毒攻擊。《後漢書·馮衍傳上》:“衆彊之黨,橫擊於外,百僚之臣,貪殘於内。”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假戎服者,無超乘挽強之勇,而有橫擊詬吏之驕。”
“橫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從側面或中間突然發起攻擊,常用于軍事戰術描述。例如:
指在戰鬥中勇猛沖鋒、突破敵陣。例如:
部分文獻中,“橫擊”還帶有“惡毒攻擊”的引申義,如《後漢書·馮衍傳》用“橫擊”形容政治上的激烈抨擊。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的定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宋書》等原始文獻來源。
橫擊是一個動詞,形容對敵人進行橫向的打擊,用來表達攻擊的方式。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手,字形上也可看出來是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進行橫向的擊打。字的總體筆畫數為12。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在正面戰場上,橫擊是一種進攻的手段,主要通過側翼或背後對敵人發動大規模的攻擊。這種攻擊方式相對于直擊來說,更容易突破敵方的防線。
在繁體字中,“橫擊”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繁體字的“橫”多了一撇,而“擊”字則與簡體字完全一緻。
古時候,“橫擊”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說文解字》中,橫擊的發音是“偻(㞎)擊”。偻是指斜方向,橫是指橫向。所以橫擊的發音是“㞎擊”。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發音和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今的“橫擊”成為了比較常見的寫法。
以下是橫擊的例句:
1. 在戰場上,指揮官下令橫擊敵方陣營。
2. 他用手中的劍橫擊過來,迅猛無比。
橫擊的一些組詞有:橫掃、橫切、橫沖直撞。
一些與橫擊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橫沖直撞、橫掃、橫掃千軍。
橫擊的反義詞是:直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