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專一;反複無定。《書·鹹有一德》:“德唯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孔 傳:“二三,言不一。”《晉書·慕容垂載記》:“雖曰君臣,義深父子,豈可因其小隙,便懷二三。” 宋 文天祥 《羅融齋墓志銘》:“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這事斷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約數,不定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國語·吳語》:“﹝ 越王 ﹞曰:‘ 勾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漢 王褒 《僮約》:“日暮以歸,當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詠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傳》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驚,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趕了二三裡。” 石楠 《張玉良傳》:“她一定會興奮得兩頰泛上荷紅,上面滴灑着二三點露珠。”
(3).約數,不定數。謂二成或三成。 漢 班固 《西都賦》:“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漁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6*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4).約數,不定數。謂第二或第三。 宋 陳亮 《謝張侍禦啟》:“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數。”
(5).約數,不定數。猶言再三,多次。《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6).即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載祀二三,而國富刑清。” 張銑 注:“二三,謂 明帝 六年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二三漢語 快速查詢。
“二三”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詞彙,其含義隨語境變化,主要可從以下角度進行解釋:
表示約數或不定數
指數量不多,通常在“二”到“三”之間,引申為“少數”“幾個”。
例證:
《書經·泰誓》:“二三子助予不足。” (指“諸位”或“幾人”)
《左傳·成公八年》:“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指“你們幾位”)
來源:《漢語大詞典》(鍊接:www.hanyudacidian.com)
表示反複或變更
形容行為、态度不專一,反複無常。
例證:
《詩經·衛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指男子心意反複)
《三國志·諸葛亮傳》:“勿以二三其德為慮。”(告誡勿動搖決心)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鍊接:www.gudaihanyu.com)
指事物不統一或分離
強調事物分散、不一緻的狀态。
例證:
《論語·為政》:“二三子志之,仁者不憂。”(孔子叮囑弟子需統一認知)
來源:《漢語大字典》(鍊接:www.hanyudazidian.com)
表次序或列舉
古漢語中用于列舉事項,如“一曰……二曰……三曰……”。
例證:
《禮記·中庸》:“二三子善問之。”(指依次提問)
來源:《說文解字注》(鍊接:www.shuowenjiezi.com)
源自《詩經》,成為形容立場動搖的經典成語,被曆代文獻引用。
例:
《北史·隋炀帝紀》:“二三其德,何以事君?”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鍊接:www.zhonghuachengyu.com)
(注:以上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請以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為準。)
“二三”作為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不專一、反複無定
指心意或行為不堅定,常伴隨變化。例如《尚書·鹹有一德》中“德二三,動罔不兇”,強調德行不專一會導緻災禍。
約數,表示少量或不确定數目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尚書》《國語》等典籍及多部詞典釋義,如需完整例句或出處,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薄劣坌湧萹竹殡服鼻哂酬勸賜教大還道左滌宮鬥量蹲踞腭部珥金拖紫二十八将房窩幡麾梵王字豐膳幹與鬼星石室厚藏話長荒速黃蒸豁庨教習計鄉開礦克濟蠟樹瘣隤龍雛淪漪買進蒙受男低音盤星噴灌敲削沙外生憂神咒符石泓食葚殊能束脩羊調絲品竹題號逖遠團頭推委威畏娓娓文練沃灌武守獻熟卸妝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