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慝的意思、苛慝的詳細解釋
苛慝的解釋
暴虐邪6*惡。《左傳·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宇内康寧,苛慝不作。” 唐 陳子昂 《為朝官及嶽牧賀慈竹再生表》:“所以邦家用昌,苛慝不作。”
詞語分解
- 苛的解釋 苛 ē 過于嚴厲:苛刻。苛毒。苛求。苛責。苛待。 繁重,使人難以忍受:苛重(恘 )。苛捐雜稅。 腐蝕性:苛性(如************、氫氧化鈉等能腐蝕皮膚及纖維之類的化學性質)。*********(燒堿)。 苛 ē 古同“诃”,譴責,責問。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慝的解釋 慝 è 奸邪,邪6*惡:隱慝(人家不知道的罪惡)。 陰氣。 災害:“以伏蠱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苛慝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苛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苛”與“慝”二字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苛:原指“小草”(《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嚴厲、苛刻、繁重之意(如“苛責”“苛政”)。
- 慝:本義為邪惡、惡念,常用于形容陰險或隱藏的罪行。
- 合義:“苛慝”指暴虐邪惡的行為或風氣,常用來描述統治者的殘暴或社會黑暗現象。
二、詞源與結構
- 屬于聯合式複合詞,兩字意義相近且遞進:“苛”強調外在的嚴酷壓迫,“慝”側重内在的邪惡本質,組合後更凸顯不義統治或社會亂象的嚴重性。
三、古籍例證
- 《左傳·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盜賊伏隱” → 指苛政與邪惡消失,社會安甯。
- 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宇内康寧,苛慝不作” → 形容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無暴虐之政。
提示:該詞多出現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的《左傳》《禮記》等引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苛慝》這個詞的意思:
《苛慝》(kē tè)一詞可解釋為指人性惡劣、殘酷冷酷,對他人心存惡意,對他人施加嚴苛的對待或傷害。苛慝一詞表示對人行為的不道德和邪惡的評價。
《苛慝》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苛慝》的拆分部首為苛(kē)和慝(tè)。部首苛(kē)指的是對人的行為嚴苛、苛刻。部首慝(tè)表示邪惡、殘酷。
《苛慝》的來源:
《苛慝》一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傳》中,它是由苛和慝兩個字組合而成。後來,這個詞逐漸在文學作品中運用并流傳下來。
《苛慝》的繁體:
《苛慝》的繁體字為「苛慝」,仍然保留了原來的部首和筆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苛慝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還是以「苛慝」的形式呈現。
《苛慝》的例句:
他的苛慝行為使得許多人受苦受難。
他以苛慝态度對待手下的員工,導緻團隊士氣低落。
《苛慝》的組詞:
- 若苛:指行為或态度嚴苛、刻薄。
- 苛待:指對他人行為或态度嚴苛、不公平對待。
- 慝惡:指邪惡、殘酷的行為。
《苛慝》的近義詞:
- 惡毒:指行為邪惡、冷酷、毒辣。
- 兇殘:指行為殘忍、兇暴、冷血。
《苛慝》的反義詞:
- 寬容:指對他人的錯誤或過失有寬容心、寬大度量。
- 仁善:指行為仁愛、善良、慈悲為懷。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苛慝》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