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虐邪6*惡。《左傳·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宇内康寧,苛慝不作。” 唐 陳子昂 《為朝官及嶽牧賀慈竹再生表》:“所以邦家用昌,苛慝不作。”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苛慝漢語 快速查詢。
“苛慝”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苛”與“慝”二字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核心含義為“暴虐邪惡”,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苛”本義指小草,後引申為繁瑣、嚴酷,《說文解字》釋為“小草而叢生”。在《左傳·昭公十三年》中“苛慝不作”一句,杜預注“苛,虐也”,特指政令嚴酷。“慝”讀作tè,《爾雅》釋為“惡也”,《周禮》鄭玄注“奸慝為邪惡”,強調隱秘的惡意。
二、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多用于描述暴政或惡行。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苛慝暴虐”,指統治者嚴酷壓榨百姓的行為。漢代《鹽鐵論》中“除苛慝之政”則指向政治改革。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性表達,形容極端不公或陰險手段。
三、權威用例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引用來源以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日知錄》等紙質文獻為準。)
“苛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苛”與“慝”二字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與結構
三、古籍例證
提示:該詞多出現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的《左傳》《禮記》等引文來源。
悖悔杯盤狼藉倴城碧泉敝幽不舉火唱于超前絕後疇勞賜赉毳飯打定主意當戗反種豐功偉績粉牌洑洄富麗堂皇趕逐寡頭河巫和葉護臘草昒昕護頁交相輝映甲衣寄慨窭陋開國功臣豈弟君子羸患略賣李摩雲淩趠陵園妾馬酒柈杅匹似閑切切在心青霞瓊杯邛竹灑帶三合闆三揖三讓審稿水界疏脫訴訟擡舉太原湯谷坦笑天麻惕慮巍峙閑了小轎小嬸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