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輿服志上》:“近小使車,蘭輿赤轂,白蓋赤帷,從騶騎四十人。此謂追捕考案,有所勑取者之所乘也。”後以“帷轂”為受命為方鎮之典。 明 李日華 《西廂記·白馬起兵》:“帷轂登壇,權旌駐節。”
“帷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後漢書·輿服志上》,原指漢代一種名為“近小使車”的車輛配置,其特點是“蘭輿赤毂,白蓋赤帷”,并配有四十名隨從騎兵。後引申為受命擔任地方軍政要職(方鎮)的典故,常用于描述官員接受重要任命的情境。
讀音與結構
引申與用例
明代李日華在《西廂記·白馬起兵》中曾用“帷毂登壇,權旌駐節”描述将領受命出征的場景,進一步印證其作為“方鎮之典”的象征意義。
注意點
部分非權威資料可能将“毂”誤注為“gǔ”,但根據《漢典》等可靠來源,此處應讀“gū”。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
若需查看更多用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帷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表示華美的屏風或帷幕。它來源于古代對于帷幕的稱呼,形容華麗的帷幕。
《帷毂》的拆分部首為巾和毛,分别對應帷和毂的部分。其中,帷的筆畫為13畫,毂的筆畫為9畫。
《帷毂》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二曲》:“帷子紫薇兮,參差毂與轅。”在古代,帷子和毂與轅都是用來裝飾車馬的華美物品。
《帷毂》的繁體字為「帷軲」。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帷毂》在古代的寫法為「廆槖」。
1. 後宮的帷毂華麗絢麗,映襯着皇帝的威嚴。
2. 婚禮上,新郎新娘的床前擺放着一幅帷毂,寓意幸福與繁榮。
帷幕、帷簾、毂輪、毂轅
帏帳、屏風、屏帏、紗帳
素淨、樸實、簡約、素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