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山崩川竭。語本《國語·周語上》:“三川竭, 岐山 崩。” 宋 王安石 《九井》詩:“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虛盈。” 清 龔自珍 《壬癸之際胎觀第四》:“大亡大哀,起於莞簟;大薄蝕,大崩竭,起於膠固。”
“崩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崩竭”由“崩”和“竭”兩個單字組成:
組合後,“崩竭”特指山嶽崩塌與河川枯竭同時發生的自然現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經典出處
源自《國語·周語上》記載的“三川竭,岐山崩”,描述周幽王時期地震引發的泾、渭、洛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塌的災異現象。
詩文用例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6)提到該詞可引申為“身心或資源極度消耗”,例如形容長期工作導緻精力枯竭,或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後的衰竭。但需注意,這種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比喻性擴展。
崩竭(bēng ji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物質、力量或精力消耗殆盡,無法繼續維持正常狀态或支持下去的狀态。
崩(bēng)的部首是山,總共有9畫。
竭(jié)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0畫。
崩竭一詞的來源是古漢語,“崩”意為坍塌,瓦解,引申為精力、氣力耗盡;“竭”意為筋力耗盡而停止。
在繁體字中,“崩”保留了原先的形狀。
在古代,崩竭的寫法有時會有所變化。
崩字的古代寫法:崩(Bèng)。
竭字的古代寫法:竭(Jié)。
1. 他連續工作了一個星期,精力完全崩竭。
2. 運動員在比賽後身體崩竭,需要休息和恢複。
3. 經曆長時間的戰鬥,士兵們精神和體力都已經崩竭。
- 崩潰:失去控制,精力全部耗盡。
- 竭力:費盡全力,全力以赴。
- 耗竭:精力、物質或能量完全用盡。
- 疲憊:因過度勞累而感到非常疲倦。
- 筋疲力盡:形容精力、體力完全耗盡,無法再繼續。
- 平靜:指沒有變化,沒有激動或動蕩。
- 充沛:形容充足,能量充滿,沒有消耗殆盡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