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山崩川竭。語本《國語·周語上》:“三川竭, 岐山 崩。” 宋 王安石 《九井》詩:“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虛盈。” 清 龔自珍 《壬癸之際胎觀第四》:“大亡大哀,起於莞簟;大薄蝕,大崩竭,起於膠固。”
“崩竭”屬于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崩”與“竭”兩個語素構成。從構詞法分析,“崩”本義指山體倒塌,《說文解字》釋為“山壞也”,後引申出崩潰、破裂等義;“竭”在《廣韻》中注為“盡也”,表示枯竭、耗盡的狀态。二者組合後,“崩竭”通常指某種體系或資源同時發生崩潰與枯竭的雙重危機,常見于描述生态系統、經濟結構等複雜系統的失衡現象。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雖未單獨設條,但可通過構詞規律推導其語義特征。參考《漢語複合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對類似結構的解析,複合詞“崩+竭”屬于并列式構詞,兩個語素在語義上形成遞進強調關系,既包含突發性崩塌的劇烈變化,又涵蓋持續性枯竭的漸進過程。
在專業領域使用方面,《環境科學大辭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将“崩竭”列為生态學術語,特指“自然資源在過度開發與自然災害雙重作用下産生的系統性衰竭”。例如在水利工程文獻中,常見“水資源崩竭”的表述,指代流域生态承載力的全面瓦解(《水利學報》2023年第5期)。
“崩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崩竭”由“崩”和“竭”兩個單字組成:
組合後,“崩竭”特指山嶽崩塌與河川枯竭同時發生的自然現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經典出處
源自《國語·周語上》記載的“三川竭,岐山崩”,描述周幽王時期地震引發的泾、渭、洛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塌的災異現象。
詩文用例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6)提到該詞可引申為“身心或資源極度消耗”,例如形容長期工作導緻精力枯竭,或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後的衰竭。但需注意,這種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比喻性擴展。
骜悍白獸闼飙發電舉殘伐長眠沉冤莫白赤菽楮衲春鷰出頭彈糺道極答疑诋冒地統愕異煩悖廢革複會矽肺果園寒塵畫刺花毦疾結構浸出靜存金明龃龉科徭口耳之學苦蕒力劣蠡母龍車珑蔥闾阈莫敢誰何濃眉怒罵潛化起動電流青蘪全數人列喪惘穑事慴悚水理私窟宿水餐風調鼎土車挖心蔚藍诿棄羨門消液系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