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句的意思、折句的詳細解釋
折句的解釋
“ 折腰句 ”的省稱。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四》:“ 六一居士 詩雲:‘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香偶過溪橋。’俗謂之折句。 盧贊元 《雪詩》雲:‘想行客過梅橋滑,免老農憂麥壠乾。’效此格也。”即所謂七言詩詩句的上三下四格。參見“ 折腰句 ”。
詞語分解
- 折的解釋 折 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屈曲:曲折。轉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和
- 句的解釋 句 ù 由詞組成的能表示出一個完整意思的話:句子。句法。 〔句讀( 量詞,用于語言:三句話不離本行(俷 )。恥 )〕古代稱文詞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句 ō 〔高句骊〕古國名,即“高麗”。 筆畫
專業解析
"折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一個廣泛收錄的常用詞彙,其使用相對罕見且具有特定的古典文學背景。根據其構詞法和相關文獻記載,其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含義
"折句"指在詩歌或韻文中,通過特殊的句式結構(如颠倒語序、拆分詞語、跨行停頓等)使文意産生轉折、頓挫或回環效果的修辭手法。它強調通過句式本身的"折疊"或"轉折"來營造獨特的韻律美和意境深度,而非單純依賴内容表達轉折。
二、詞源與結構解析
- 折:本義為"斷、彎曲",引申為"轉折""折疊"。此處指語言表達上的曲折變化。
- 句:指句子、語句。
- 組合義:使句子産生曲折變化的表達方式。
三、具體表現與應用
- 句式倒裝:刻意颠倒正常語序,如将賓語前置("竹喧歸浣女"實為"浣女歸竹喧"的倒裝),制造陌生化效果和音律頓挫。
- 詞語拆分:将一個詞或固定搭配拆開置于不同詩句或位置,如李商隱《錦瑟》"一弦一柱思華年","一弦一柱"實指"每一弦每一柱",拆分後形成節奏感。
- 跨行停頓 (Enjambment):意義未完卻強行斷句至下一行(常見于詞的長短句轉換),造成語意懸置和期待感。
- 回環往複:通過句式重複或微變形成回環結構(如《詩經》重章疊句),體現情感遞進或場景轉換。
四、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對仗:強調詞性、結構、平仄的嚴格對應,是并列關系。
- 倒裝:是"折句"的具體手法之一,但"折句"涵蓋更廣的句式變化。
- 拗句:主要指格律詩中違反平仄常規的句子,側重聲律;"折句"側重句式結構與意義表達。
五、古典文學中的價值
"折句"是古典詩詞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重要手段。它打破線性叙事,通過形式創新拓展文本的想象空間和情感張力,如杜甫《秋興》"香稻啄餘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通過倒裝凸顯意象,深化滄桑之感。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折"的引申義及古典修辭有系統闡釋,可間接理解"折句"的構成邏輯。
- 《文心雕龍·章句》(劉勰):中國古代首部系統文論,探讨句法安排與文意表達的關系,為"折句"提供理論基礎。
- 王力《漢語詩律學》(中華書局):詳細分析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倒裝、跨行等技巧,是理解"折句"實踐的權威著作。
-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結合具體詞作分析句式變化(如辛棄疾詞的頓挫之美),展現"折句"的藝術效果。
由于"折句"為專業術語且現代罕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典文學、修辭學權威著作的核心觀點,未提供直接網絡鍊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建議查閱上述紙質或權威電子版文獻獲取更深入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折句”是一個古代文學術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作為修辭手法
折句是一種通過斷句、隱句等手法使詞句結構折疊的修辭方式,常見于詩詞創作。其特點包括:
- 結構緊湊:通過省略或重組詞語,形成凝練的表達,如“靜愛竹時來野寺”可拆解為“靜愛竹”與“時來野寺”兩部分。
- 意蘊深遠:通過折疊句式,增強詩句的含蓄性和多義性。
- 節奏感強:斷句位置的變化使詩句韻律更豐富,如七言詩中的“上三下四”結構(例:“想行客過梅橋滑”)。
二、作為詩體結構
折句也被稱為“折腰句”,特指七言詩中打破常規“四三”分句的“三四”結構。例如宋代歐陽修的詩句“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香偶過溪橋”,即通過分句位置的調整形成獨特節奏。
讀音與使用場景
- 讀音:根據古籍注音,“折句”讀作shé jù。
- 應用:主要用于古代詩詞,尤其在宋代文人作品中較為常見,現代文學中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案例,可參考《苕溪漁隱叢話》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菴摩勒阿修羅白鹭百隧本紀變躬遷席表達筆畫鄙吝禀火拆白道字車艙陳榻塵域淳深從龍錯雜帶金佩紫蒂落定調東零西散諷意附署貫穿桓山鳥簡怠姜被谏獵書角鬭結狀快蟹羸薄了若指掌樂苑麥門冬名卿钜公魔氛南内内地奴官鋪騰谯讓清圓起支搉沽人月圓善柔柿子椒雙靥順勢騰輝渟潆同舍郎托足秃歪剌文鹢無奈我何項氏小貓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