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折腰句 ”的省稱。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四》:“ 六一居士 詩雲:‘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香偶過溪橋。’俗謂之折句。 盧贊元 《雪詩》雲:‘想行客過梅橋滑,免老農憂麥壠乾。’效此格也。”即所謂七言詩詩句的上三下四格。參見“ 折腰句 ”。
“折句”是一個古代文學術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折句是一種通過斷句、隱句等手法使詞句結構折疊的修辭方式,常見于詩詞創作。其特點包括:
折句也被稱為“折腰句”,特指七言詩中打破常規“四三”分句的“三四”結構。例如宋代歐陽修的詩句“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香偶過溪橋”,即通過分句位置的調整形成獨特節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案例,可參考《苕溪漁隱叢話》等文獻。
折句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折”和“句”組成。折句的意思是指一種以特定的方式折疊或折返的文句形式。在古代文學中,折句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用來增加句子的表達力。
折句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口”,其中“手”是左邊的部首,代表着與手相關的字義;“口”是右邊的部首,代表着與口相關的字義。折句的總筆畫數是8畫。
折句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文志》(又稱“太史公記文書志”)一書中。在古代文人書寫作品時,為了增加行文的韻律和美感,常常采用折句的形式。折句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可以用來裝飾或增強句子的語氣和表達力。
折句的繁體字形為「摺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折句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一般而言,古代折句的字形比較獨特,具有一定的藝術風格。
在現代漢語中,折句一詞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仍然可以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以下是一個例句:
她的微笑,折句一般的美麗。
在折句一詞的基礎上,可以組成以下相關詞語:
- 折句體:以折句形式表達的一種文體。
- 折句詩:采用折句方式寫成的詩歌。
折句的近義詞包括:“倒句”、“返句”。
折句的反義詞是“順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