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政碑的意思、德政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政碑的解释

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南史·萧恭传》:“ 恭 至州,政绩有声,百姓请於城南立碑颂德,詔许焉,名为德政碑。” 唐 白居易 《青石》诗:“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实録鐫虚辞。”《文明小史》第十一回:“还要请一个会做古文的孝廉公进士公,替他做一篇德政碑的碑文……如此交卸回省,也可以掩饰上头的耳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德政碑是中国古代为纪念官员政绩而设立的石碑,主要用以褒扬地方官吏勤政爱民、施行德政的事迹。该名称由“德政”(指仁德的政治措施)与“碑”(刻文纪事的石块)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此类碑刻多立于城门、衙署或交通要道,碑文内容多由地方士绅或民众自发撰写,记述官员任内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整顿吏治等惠民举措。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德政碑特指“颂扬官吏政绩的碑刻”,其设立需经朝廷核准,体现古代“以碑载德”的政治文化传统。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为多名官员书写德政碑文,现存《颜氏家庙碑》便融合了纪功与颂德的双重性质。从形制上看,这类碑刻多采用螭首龟趺的规格,碑额常篆书“德政碑”三字,正文以楷书为主,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现存较著名的德政碑包括河南洛阳《程知节德政碑》、陕西西安《李晟碑》等,部分碑文收录于《全唐文》《金石萃编》等文献。据《中国碑刻辞典》统计,全国现存宋元以前德政碑约120余通,其中35%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区域对德政文化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德政碑”是中国古代用于纪念和颂扬官员政绩的纪念碑,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德政碑”由“德政”(指官员的善政与惠民举措)和“碑”(纪念性石刻)组成,指为表彰官员执政期间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碑石。其核心意义在于记录官员的清廉、务实及惠民行为,体现民众对其政绩的认可。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用于褒奖官员、宣扬德化,后逐渐成为政治文化传统。
  2. 发展:唐代以后形式趋于成熟,如《唐何公德政碑》记录了官员政绩及地方官属信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3. 实例:南朝宋刘裕因改革惠民,百姓为其立碑;清代福鼎县令丁芳因兴文教、修城垣等功绩,士民立《丁公德政碑》。

三、别称与争议

四、文化意义

  1. 政治功能:激励官员勤政爱民,同时作为吏治澄清的象征。
  2. 史料价值:碑文内容可补充正史缺失,如唐代元氏县令桥审等人的题名填补了地方行政史空白。

五、现存案例

德政碑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结合体,既是对官员的褒奖,也承载了民众对清明吏治的期待,但部分案例可能存在形式化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钣锭板笏並船比物属事逋余铲马辰砂处身从史聪虚黨籍碑牒牒耋耄定力东拦西阻二十进制夫家句骊规瑱海沟横延痕瑕红树坚附嫁怨揭箧探囊即即世世京报人静温近身窘蹴亢怫刳剥兰熏麟振闾左麦气铭辞明懋鸣嘶目莲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贫素墙壁戗茬,戗茬儿清级囚杀榷徵诗存视为儿戏税车松椟梃刃推陈出新推授晚暮完守未冠未及小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