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南史·萧恭传》:“ 恭 至州,政绩有声,百姓请於城南立碑颂德,詔许焉,名为德政碑。” 唐 白居易 《青石》诗:“不愿作官家道傍德政碑,不鐫实録鐫虚辞。”《文明小史》第十一回:“还要请一个会做古文的孝廉公进士公,替他做一篇德政碑的碑文……如此交卸回省,也可以掩饰上头的耳目。”
“德政碑”是中国古代用于纪念和颂扬官员政绩的纪念碑,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德政碑”由“德政”(指官员的善政与惠民举措)和“碑”(纪念性石刻)组成,指为表彰官员执政期间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碑石。其核心意义在于记录官员的清廉、务实及惠民行为,体现民众对其政绩的认可。
德政碑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结合体,既是对官员的褒奖,也承载了民众对清明吏治的期待,但部分案例可能存在形式化问题。
《德政碑》是一种文学作品,指的是为表彰或宣扬政府或统治者的善德和政绩而立的碑文。
《德政碑》的拆分部首是“彳”和“言”,其中“彳”表示行走的意思,“言”表示言语的意思。
《德政碑》的总笔画数是13画。
《德政碑》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具体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碑刻文化和儒家思想。在历史上,许多统治者或政府针对自身的政绩和善政而竖立德政碑,以此来宣扬和记载。
《德政碑》的繁体字是「德政碑」。
在古代,「德政碑」一词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区别。
他们竖立了一座《德政碑》,以表彰国家的善德和政绩。
德政、政绩、碑文
政绩碑、功绩碑、功德碑
失德碑、败政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