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例的意思、俗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例的解釋

[conventional way] 指民間的風俗習慣

按俗例守歲

詳細解釋

(1).猶慣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恭勤公》:“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道有遠近,必日昃始歸,徒苦傔從,無益也。’”

(2).民間的習俗。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邗江 俗例,設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盡出,謂之‘避眚’;以故有因避被竊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例”是漢語中用于描述特定社會環境下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或傳統慣例的詞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定義,俗例指“民間相沿成習的風俗慣例”,其核心特征包括非強制性、地域性和傳承性。

從語義構成看,“俗”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習也”,強調習慣的普遍性;“例”則指可供參照的規則模式,二者組合形成“被普遍遵循的慣例模式”這一完整概念。這種語言結構反映了漢語詞彙構成中的偏正關系特點。

在應用層面,《漢語大詞典》将俗例細分為三類:①歲時節令相關習俗(如春節拜年);②人生禮儀規範(如婚喪嫁娶流程);③特定行業規矩(如傳統手工業行規)。這些慣例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代際傳承,構成地方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俗學概論》特别強調俗例具有“活态傳承”特性,既包含穩定傳承的核心要素,也會隨時代變遷産生適應性調整。例如傳統婚禮中的“三書六禮”在現代社會已簡化為象征性儀式,體現了俗例與時俱進的演變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俗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俗例”指民間的風俗習慣或慣例,通常用于描述某一地區或群體長期形成的傳統行為規範。例如,清代沈複在《浮生六記》中提到:“邗江俗例,設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盡出,謂之‘避眚’”,即通過具體事例說明地方喪葬習俗。

2.詞義解析

3.文獻出處

清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如昭槤《嘯亭雜錄》記載:“元日俗例,上司屬員雖不接見,亦必肩輿到門”,反映節日期間的官場慣例。

4.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習俗”“慣例”等。其用法多與地方文化相關,常見于描述婚喪嫁娶、節慶儀式等場景。

5.其他變體

方言中偶見“俗例兒”的用法(如),但使用範圍較窄,多指世俗禁忌或儀節。

“俗例”是描述民間傳統習俗的典型詞彙,兼具曆史文獻依據和現實文化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浮生六記》《嘯亭雜錄》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柏國弼匡璧翣不花船到橋頭自會直鉏颣打跌單使澹遠低斂地土蛇低吟翻腸倒肚防弭發硎新試風帽鳳阙岎崯富實匄施幹剛綱紐貴人多忘還贈裌布謇博加速度懼怖局蹐舉義科要郎台連村靈輴馬鲛罵天咒地批條庀役翹闆輕憐痛惜球音岐薛铨臣認得破折罰神旌拾物水至清則無魚順常松籠俗諺口碑鐵碇土目吞符翕景玩世不恭為當慰吊五鼓消極因素西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