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鬥字的意思、科鬥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鬥字的解釋

科鬥文字。《晉書·束晳傳》:“漆書皆科鬥字。” 宋 蘇轼 《謝曹子方惠新茶》詩:“囊簡久藏科鬥字,銛鋒新瑩鸊鵜膏。” 清 趙翼 《題<李靜庵印譜>》詩:“何以 孔 壁中,尚有科鬥字?”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同時也就改換了大纛旗上的科鬥字,寫道‘ 女娲氏 之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科鬥字”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其名稱來源于字形特征及曆史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形特征
    科鬥字(又稱“蝌蚪文”)是一種古代漢字字體,因筆畫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這種字體多見于先秦時期的竹簡、漆書或石刻中,尤其在漢代及以前的文獻中有所記載。

  2. 曆史應用

    • 據《晉書·束晳傳》記載:“漆書皆科鬥字”,說明科鬥字曾用于竹簡漆書。
    • 宋代蘇轼在《謝曹子方惠新茶》詩中提到“囊簡久藏科鬥字”,側面印證了其作為古文經籍載體的文化意義。

二、延伸含義

  1. 古文經籍的代稱
    因科鬥字多用于先秦文獻,後世常以“科鬥字”代指古文經籍或失傳的古代文字。例如清代趙翼的詩句“何以孔壁中,尚有科鬥字?”即暗指古文經典。

  2. 其他關聯含義

    • 蝌蚪的别稱:科鬥字原指蝌蚪,後引申為字體名稱(如《莊子·秋水》中“科鬥”指蝌蚪)。
    • 篆書變體:部分文獻提到科鬥字與篆書中的象形變體(如懸針、垂露等)相關。

三、文化影響

科鬥字作為古代文字的典型代表,在文學、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魯迅在《故事新編·補天》中曾以科鬥字描寫神話場景,體現了其文化符號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鬥字的具體字形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蘇轼詩集》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科鬥字的意思

科鬥字(kē dǒu z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跳躍翻滾”的動作。這個詞常用于形容人物在空中進行各種連續而輕巧的動作,類似于現代舞蹈或體操中的翻騰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科鬥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石(shí)和卩(jié)。

它一共有12筆。

來源

科鬥字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科鬥字在古代文獻中比較常見。

繁體

科鬥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科鬥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的有所不同,一些字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形狀和結構上的變化。科鬥字就是其中之一。

例句

戲曲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了一段精彩的科鬥,令觀衆驚歎不已。

組詞

科技、科學、鬥志、鬥膽。

近義詞

翻躍、翻滾、翻飛。

反義詞

靜止、固定、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