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鬥字的意思、科鬥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鬥字的解釋

科鬥文字。《晉書·束晳傳》:“漆書皆科鬥字。” 宋 蘇轼 《謝曹子方惠新茶》詩:“囊簡久藏科鬥字,銛鋒新瑩鸊鵜膏。” 清 趙翼 《題<李靜庵印譜>》詩:“何以 孔 壁中,尚有科鬥字?”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同時也就改換了大纛旗上的科鬥字,寫道‘ 女娲氏 之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鬥字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書體形式,又稱“蝌蚪文”,因筆畫形态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其名稱最早見于《後漢書·盧植傳》,漢代學者認為科鬥字是先秦時期篆書的變體,主要用于典籍抄錄或青銅器銘文。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科鬥字“筆畫圓潤多曲,起筆重而收筆輕,狀如蝌蚪”,具有鮮明的象形特征。

從曆史淵源看,科鬥字可能與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一脈相承。考古發現如戰國竹簡(如湖北郭店楚簡)中可見類似筆法,佐證了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廣泛應用。《中國書法大辭典》指出,科鬥字在秦漢時期逐漸被隸書取代,但其藝術形式仍影響後世篆刻與書法創作。

現代文字學研究認為,科鬥字并非獨立文字系統,而是篆書書寫的一種風格化表現。其形态特征包含兩點:一是筆畫首端肥厚如點,尾端纖細如線;二是結構保留篆書圓轉對稱的特點,但更強調動态韻律。此類書體多見于漢代壁書、魏晉碑刻的摹本,例如《三體石經》中的古文部分。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科鬥字”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其名稱來源于字形特征及曆史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形特征
    科鬥字(又稱“蝌蚪文”)是一種古代漢字字體,因筆畫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這種字體多見于先秦時期的竹簡、漆書或石刻中,尤其在漢代及以前的文獻中有所記載。

  2. 曆史應用

    • 據《晉書·束晳傳》記載:“漆書皆科鬥字”,說明科鬥字曾用于竹簡漆書。
    • 宋代蘇轼在《謝曹子方惠新茶》詩中提到“囊簡久藏科鬥字”,側面印證了其作為古文經籍載體的文化意義。

二、延伸含義

  1. 古文經籍的代稱
    因科鬥字多用于先秦文獻,後世常以“科鬥字”代指古文經籍或失傳的古代文字。例如清代趙翼的詩句“何以孔壁中,尚有科鬥字?”即暗指古文經典。

  2. 其他關聯含義

    • 蝌蚪的别稱:科鬥字原指蝌蚪,後引申為字體名稱(如《莊子·秋水》中“科鬥”指蝌蚪)。
    • 篆書變體:部分文獻提到科鬥字與篆書中的象形變體(如懸針、垂露等)相關。

三、文化影響

科鬥字作為古代文字的典型代表,在文學、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魯迅在《故事新編·補天》中曾以科鬥字描寫神話場景,體現了其文化符號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科鬥字的具體字形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晉書》《蘇轼詩集》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實岸帻稗官詞白衣公卿柄臣筆師鄙誤敝亵孛相彩蟾操觚染翰岔口逞露赤符戳弄從征膽守動畫影片鳳枕冠裳骨戰還嗣龁肬毀抹虎節狡詐甲紫吉丢古堆驚逼競民金石樂就根兒積中君子動口不動手跨積樂樂酡酡嶺徼龍武蠻夏平空器愛且且請婚秋風入銜鰓草三患傷憐私養逃墨體範彤镂土霸王僞軍微細鄉歌相能膝蓋西光西華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