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无的意思、得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无的解释

[whether or not;perhaps;I think] 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详细解释

亦作“ 得亡 ”。亦作“行毋”。犹言能不;岂不;莫非。《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汉书·赵充国传》:“我告 汉 军 先零 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客曰:‘事毕,先生作一事特戏者。’ 玄 曰:‘君得无即欲有所见乎?’乃嗽口中饭,尽变大蜂数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 唐 韩愈 《答胡生书》:“雨不止,薪芻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屡矣蹉跎,虽粗有少年之志,斐然狂简,得毋貽小子之嗤?” 元 房祺 《<河汾诸老诗集>后序》:“或曰, 兊斋 云中 应 人也,吾子列 河 汾 之间,得无附会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无”是一个文言虚词,主要表示推测或反诘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恐怕是”或“难道不”。它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尤其在对话和议论中表达委婉的疑问或带有倾向性的判断。

详细释义:

  1. 表示推测,带有疑虑或担心,相当于“该不会”、“莫非”、“恐怕是”:

    • 用于说话人根据某种迹象或情况,推测可能发生了某种(通常是消极或意外的)事情,但不敢完全肯定,语气较为委婉。
    • 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 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 表示反诘,带有强调或确认的意味,相当于“难道不”、“怎能不”:

    • 用于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强调事实或情理必然如此,实际上是一种肯定的表述。
    • 例: “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吗?
    • 例: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成名)反复自己思量,(蟋蟀的叫声)莫非是提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此例更偏向推测,但也带有“难道不是”的反诘意味)

结构分析: “得无”是由副词“得”(表示可能、能够)和否定副词“无”组合而成的固定结构。其核心语义是表达一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否定推测(“恐怕不是没有...”),引申出上述两种主要用法。

“得无”是古汉语中表达委婉推测或加强反诘的重要虚词结构。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于把握语境:是表达一种小心翼翼的疑虑(推测),还是为了强调某种必然性(反诘)。它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经常出现。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得无”是古汉语中的副词,主要用于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见于文言文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得无”读作dé wú,意为“莫不是”“恐怕是”“该不会”,带有委婉推测或反问的语气。它常与疑问词“耶”搭配,构成推测性疑问句(如“得无……耶?”)。

二、用法与例句

  1. 表推测
    强调对某种情况的猜测,相当于“莫非是”。例如:

    • 《聊斋志异·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莫非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 《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起来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2. 表反问
    通过疑问形式加强肯定或否定,相当于“怎能不”。例如:

    • 《汉书·赵充国传》:“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怎能不像五年前那样不分对象一并攻击我们?)

三、近义词与辨析

四、常见误用

部分现代例句(如中“贪得无厌”)中的“得无”是误拆成语,实际与本文讨论的文言副词无关,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论语》《聊斋志异》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酒薄流包茅憋性鼈饮鬓脚布帘瞠然自失翠衿榱提荡思调刺地委芳姿负冰公莫舞巩膜炎寒芽豪视何辜昏昌胡吢郊祡浸漉矜名妒能积幼际运举措恐急苦海茫茫困阻老行尊乐郊軨猎车廪赡啮咬前迈前荣锲覈球龄睿智篛笠弱人摄假折水畬菑诗毫水陼顺性朔鄙四合院踢腿头底濊貊委黍文华殿我妮贤夫小料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