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田賦。《管子·幼官》:“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毋乏耕織之器。”《漢書·成帝紀》:“郡國被災什四以上,毋收田租。”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六:“田租送 函谷 ,獸藳輸 上林 。”《元史·許衡傳》:“ 文景 克承天心,一以養民為務,今年課農桑,明年減田租。”參見“ 田賦 ”。
(2).佃農向地主交納的租米。 ********* 《耕者要有其田》:“如果耕者沒有田地,每年還是要納田租,那還是不徹底的革命。”
“田租”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古代國家向農民征收的土地稅,屬于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例如:
指佃農向地主繳納的土地使用費用,體現封建土地制度下的生産關系。例如:
田租的具體形式和稅率隨朝代更替變化。例如,南朝鮑照的詩句提到“田租送函谷”,反映實物繳納的形态;而清代滿洲政權則沿用明代田賦則例。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比喻性描述(如資源分配不公的場景)。
田租是指農田的租金,即農民租用他人的農田耕種時需要支付的費用。田租是農村經濟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農民生産經營的重要支出。
田租的部首是田(土字旁),拆分成兩個筆畫,分别是豎折和橫畫。
田租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中,是指諸侯國每年向天子貢獻的田租。後來逐漸演變為農民向地主或國家繳納的租金。
田租的繁體字為「田租」。
古代漢字寫作「田賦」或「田賦」。
1. 農民每年都要按時繳納田租。
2. 這片土地的田租一直都很高。
田地、耕田、租金、農村、農田
地租、租稅、租金
賦稅、貸款、借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