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ngs] 〈方〉∶火筷子
同“ 火筯 ”。《新唐書·地理志一》:“ 邠州 新平郡 上貢剪刀、火箸、蓽豆。”《紅樓夢》第五十回:“ 湘雲 聽了,便拿了一支銅火箸擊着手爐。”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鼠狼》:“某心悸,取火箸擲而擊之,一人仆,餘驚走。”
火箸的詳細解釋如下:
火箸(huǒ zhù)是方言中對"火筷子"的稱呼,指古代用來夾取火炭或撥動爐火的鐵制工具,通常成對使用,形似長筷。其名稱源自"箸"(筷子)與"火"的結合,因長期接觸炭火,前端常被燒得通紅。
包含"箸"字的成語如借箸代籌(代出謀劃策)、象箸玉杯(形容奢侈),詩句如"對火浩歌敲火箸"()。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火箸》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于夾火的長棍子,一般由木材制成,一端尖銳,另一端加粗。它在烹饪、爐竈等場合被廣泛使用。
《火箸》可以拆分為“火”和“⺮”兩個部首。其中,“火”是指火焰,常見的火的意義;“⺮”是指箭的意義,表示箭柄部分。
根據筆畫數統計,《火箸》總共有9畫,其中“火”部有4畫,“⺮”部有5畫。
《火箸》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用品名稱,源自于古代的廚房用具。由于現代生活的方便和科技的進步,它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但依然在某些傳統的烹饪場合中使用。
在繁體字中,《火箸》的寫法為「火箸」,部首和筆畫數量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書法的變遷,漢字的寫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有關「火箸」的記載較少,因此其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1. 廚師用火箸攪動鍋中的食材,以确保均勻加熱。
2. 爺爺正在用火箸翻烤着羊肉串。
火箸并不常見于組詞,但可以結合其他詞語,如:
火箸夾(用火箸夾取物品)
火箸舞(一種表演形式,使用火箸翻轉、旋轉等技巧)
火鉗、火棍、火夾可以作為《火箸》的近義詞。它們在形狀和功能上與火箸類似,在某些語境下可以互換使用。
火箸的反義詞可以是其他與火箸功能相悖的物品,如爐子、火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