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月亮。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升清質之悠悠,降澄暉之藹藹。”
(2).美好的性質。 唐 杜甫 《雕賦》:“擇其清質,列在周垣。”
“清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清質”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詩詞賞析或古文研究中仍可能涉及。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涉及自然意象多指月亮,涉及人物則偏向品格描述。
清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清爽、幹淨、清澈的品質或特征。
清質的拆分部首為“水”,表示與水有關,與清澈透明的特性有關。
清質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撇、捺。
清質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其貌不揚,然後衆人莫之與比。”表述了一個人清爽、樸素的品質。
清質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清質”。
在古時候,清質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清朝,一些古代文獻中将其寫作“清緻”,表示清爽幹淨的形象。
例句:
1. 海水清質,令人心曠神怡。
2. 這個人的心靈清質如水,一切僞裝都無法掩蓋。
組詞:
清楚、清潔、清亮、清新、清醇、質樸、品質等。
近義詞:
純淨、明亮、澄澈、樸素、幹淨等。
反義詞:
渾濁、混濁、肮髒、雜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