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譴問的意思、譴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譴問的解釋

責問。《三國志·吳志·呂範傳》:“ 權 守 陽羨 長,有所私用, 策 或料覆,功曹 周谷 輒為傅著簿書,使無譴問。” 宋 蘇轼 《杭州召還乞郡狀》:“先帝雖未聽從,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譴問,而 安石 大怒,其黨無不切齒争欲傾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譴問”是一個書面用語,讀音為qiǎn wèn,其核心含義為責問,強調以嚴厲或正式的态度追究責任、質問緣由()。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構成

  1. 譴:本義為責備、斥責,如《說文解字》中釋為“責也”。
  2. 問:指追問、查究,如《三國志》中“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後需通過“譴問”追究責任。
    組合後,“譴問”表示以責備态度進行質問,常見于對過失或不當行為的正式追究。

二、曆史用例

  1. 《三國志·吳志·呂範傳》:孫權任陽羨長時私用財物,周谷通過篡改賬冊使其免于被孫策“譴問”()。
  2. 蘇轼《杭州召還乞郡狀》:提到王安石因蘇轼直言而對其黨羽“譴問”,體現權力鬥争中的嚴厲态度()。

三、使用特點


四、擴展說明

“譴問”與單純“責備”的區别在于隱含系統性追責,如古代官員審計賬目、現代組織内部調查等場景()。需注意該詞帶有較強書面色彩,日常交流中可用“質問”“追責”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譴問

譴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違法、違規或錯誤行為進行申斥、責備和訓誡。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譴問的偏旁部首是言字旁,并且具有10個筆畫。

來源

譴問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原意是指譴責和警告。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用來表示對錯誤行為的譴責和追究的動作。

繁體

譴問的繁體寫法為「譴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譴問的寫法較為簡化,為「譴」。

例句

1. 因為他的貪污行為,他受到了嚴厲的譴問。

2. 在會議上,領導對違規行為進行了譴問。

組詞

譴責、責問、批評、斥責、訓斥

近義詞

譴責、斥責、批評

反義詞

表揚、稱贊、嘉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