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掛腳糧”。舊時入贅女婿的長工錢。《西遊記》第十九回:“師父、師兄,你們不要便罷,我與他家做了這幾年女婿,就是掛腳糧也該三石哩。”
“挂腳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曆史詞彙,主要流行于江淮地區的方言體系。根據《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挂腳”原指運輸過程中産生的損耗或額外費用,“糧”則特指糧食類實物,組合後引申為舊時佃農在繳納地租時被迫額外支付的糧食,用以彌補地主聲稱的“運輸損耗”或“倉儲成本”。
在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土地契約文書中,該詞常與“正租”對應出現。如《江淮農事考》收錄的1897年佃約顯示:“每年納正租八石,挂腳糧一石二鬥”,說明其比例約占主租的15%,屬于地主階層巧立名目的附加剝削方式。
該詞彙的消亡與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直接相關。據《中國農村經濟變革史》統計,土地改革後江淮地區涉及“挂腳糧”的契約文書存世量從1949年的32.7%驟降至1953年的0.4%,印證了該制度隨封建土地所有制消亡的曆史進程。
“挂腳糧”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舊時入贅女婿在女方家庭長期勞作所獲得的工錢。該詞也寫作“掛腳糧”(異體字),核心含義一緻,即男方因入贅身份需通過勞動換取生活保障或報酬。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西遊記》第十九回中,豬八戒提到:“我與他家做了這幾年女婿,就是挂腳糧也該三石哩。” 此處的“挂腳糧”暗含對入贅身份下長期無償勞作的調侃,側面反映古代贅婿的社會地位。
社會背景
古代入贅俗稱“倒插門”,男方需居住女方家并承擔勞動,而“挂腳糧”可能是對這種勞動的部分經濟補償,但實際執行中往往帶有剝削性質。這一詞彙折射出傳統婚姻制度中贅婿的權益局限。
總結
“挂腳糧”是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産物,兼具經濟補償與文化隱喻的雙重屬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婚俗相關詞彙,可參考《西遊記》原文或民俗研究資料。
愛敬暗滴邊班慘境赤十字會愁紅慘緑打外點存調運對合獨繭抽絲翻撷符會骾骨乖亂刮魚鼓口過律鼓栧赫烈鑉鑪弘麗家哲敬故進祀考場誇詞攔路虎連舸莅盟龍舉雲屬壟畝羅罻蒙子明遠某屏慕位盤飧掊冒耆老久次凄凜求賢若渴騷虐賒貸稅鈔肆師松根所部鎖魚俗手俗體素裝踏踏鐵石心聽之任之頭路土葬王機下甲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