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五言絶句。 宋 範晞文 《對床夜語》卷四:“ 唐 人五言四句,除 柳子厚 《釣雪》一詩之外,極少佳者。”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詩體。不同于 唐 以後格律嚴密的五言絕句。 明 許學夷 《詩源辨體》卷十二:“五言四句,其來既遠,至 王 、 楊 、 盧 、 駱 ,律雖未純,而語多雅正。” 清 施補華 《岘傭說詩》:“ 謝朓 以來,即有五言四句一體,然是小樂府,不是絶句。絶句斷自 唐 始。”
“五言四句”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固定格式,指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四句的短詩形式,屬于“五言絕句”的範疇。這一體裁形成于漢魏時期,成熟于唐代,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格律規範
需符合五言絕句的平仄規則,通常有首句押韻或隔句押韻兩種形式。例如王之渙《登鹳雀樓》的平仄布局為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
begin{aligned}
&text{仄仄平平仄}
&text{平平仄仄平}
&text{平平平仄仄}
&text{仄仄仄平平}
end{aligned}
$$
結構凝練
四句分别承擔“起承轉合”功能:首句點題(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次句承接(“疑是地上霜”),第三句轉折(“舉頭望明月”),末句升華(“低頭思故鄉”)。
題材特點
多用于寫景抒情(如柳宗元《江雪》)、詠物言志(如李峤《風》)或即事感懷(如賈島《劍客》)。因篇幅短小,常通過意象疊加營造意境,如王維《鳥鳴澗》用“人閑桂花落”四句構建空寂禅境。
曆史演變
源于漢樂府民歌(如《枯魚過河泣》),六朝文人開始雅化(謝朓《玉階怨》),至唐代因科舉試帖詩制度而格律化,成為文人最常用的詩歌載體之一。
與七言絕句相比,五言四句更顯古樸簡勁;較之律詩,它不要求對仗但更重餘韻。這種體裁對東亞漢詩圈(如日本俳句、朝鮮時調)産生了深遠影響。
《五言四句》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體裁,是指每句詩有五個字,每句詩有四個句子。這種詩歌形式廣泛應用于古代文學創作中,具有韻味深厚、含義豐富的特點。
《五言四句》由兩個詞組成,《五言》中的“五”字是拆分部首,部首為“一”,筆畫為“1”;《四句》中的“句”字也是拆分部首,部首為“口”,筆畫為“3”。
《五言四句》是漢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人使用這種詩歌形式。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詩歌被廣泛應用于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感受。《五言四句》作為一種傳統的詩歌形式,被視為一種典雅的藝術形式。
在繁體字中,《五言四句》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狀經過了演變和發展,有些漢字的部首和筆畫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五言四句》中的漢字并沒有發生變化,其書寫方式與現代漢字相同。
《五言四句》的例句可以是古代名家的詩作,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四句》詩,每句五字,有四句,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
組詞:五言詩、四句詩、五言絕句。
近義詞:五字四句、五言四句詩、五字詩。
反義詞:七言八句、五字三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