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邊的路。《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後國》:“ 車師王 之走 烏孫 也, 烏孫 留不遣。遣使上書:願留 車師王 ,備國有急,可從西道以擊 匈奴 。 漢 許之。”
(2).指西部。《意林》卷三引 漢 桓譚 《新論》:“ 張子侯 曰:‘ 揚子雲 ,西道 孔子 也,乃貧如此!’吾應曰:‘ 子雲 亦東道 孔子 也。昔 仲尼 豈獨是 魯 孔子 ,亦 齊 楚 聖人也。’”
西道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辭書釋義整理如下:
指正西方向的道路或向西延伸的路徑。此為本義,強調地理方位屬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3頁。
例:"自長安西道入蜀,必經劍門關。"
西域交通要道
特指漢代以降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主幹道之一),與"北道""南道"并稱。
來源:《辭源》(修訂本)"西"字條。
例:"班超經略西道,重開漢與西域之通。"
唐代行政區劃
唐貞觀年間分全國為十道,"西道"涵蓋今甘肅、青海等區域,亦稱"隴右道"。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十道"詞條。
喻指通向邊遠之地的途徑或西方文化體系,常見于哲學、文化論述。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西"字引申義項。
例:"學術研究當融貫東學西道,互為鏡鑒。"
釋義依據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核心義項覆蓋古代交通、行政區劃及文化引申脈絡,确保學術嚴謹性。
“西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詩詞進行說明:
西邊的道路或方向
該釋義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王逃亡烏孫時,漢朝允許其“從西道以擊匈奴”。這一用法在唐代詩詞中也有體現,如杜甫《王命》中“巴西道路難”描述西部道路艱險。現代例句如“丙辰,诏行台源子恭将步騎一萬出西道”,均指具體方位。
代指西部地區
漢代桓譚《新論》記載時人以“西道孔子”稱呼揚雄,類比孔子在魯國的地位,說明該詞可引申為對西部地域或文化的指代。唐代儲光羲詩句“西道苦轉毂”則通過地理特征隱喻西部生活狀态。
文化延伸
該詞在詩詞中常與“東道”對舉,如李賀“明朝下元複西道”與“東道孔子”形成空間對照,體現古代方位詞的文化象征性。需注意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按劍比驅裨贊擘窠茶餘飯後船東大旱望雲霓道德責任盜攘等忽兒蝶化冬葉耳管伏匿富鄭公杆秤稿酬根雕共生貫鬥號外鶴裘洪量紅林黃蠟黃離花腿胡日鬼護惜金陵王氣津錢急要絕世獨立克昌诳惑狂釁柳毬梅仙面北眉南跑青彯撆僻詭欠肚兒親家趨名人才輩出人懷撒婁申旦達夕世界時竦壘頭發胡子一把抓望履衛星城潙印禅文價烏漆墨黑向事小樣細岑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