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司馬的意思、大司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司馬的解釋

官名。《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 漢 承 秦 制,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 漢 武帝 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 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将軍、骠騎将軍、車騎将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将軍號的。 東漢 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馬。 魏 晉 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 陳 但為贈官。 明 清 用作兵部尚書的别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名稱,其含義和地位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沿革

  1. 周代起源
    大司馬最早見于《周禮·夏官》,為掌管軍事與軍政的最高長官,主管邦國兵事、軍賦等事務。

  2. 漢代發展

    • 漢武帝時期,罷太尉改置大司馬,與大司徒、大司空并稱“三公”,共同管理國家軍政事務。
    • 西漢時多由外戚擔任,常與大将軍等武職聯稱(如“大司馬大将軍”),實際權力高于普通三公。
  3. 魏晉至南北朝

    • 魏晉時期位列“上公”之一,地位超越太尉、司徒、司空,成為實際上的軍政首腦。
    • 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虛銜或贈官,隋朝正式廢除。
  4. 明清時期
    作為兵部尚書的别稱使用,延續其與軍事相關的職能象征。


二、職能與特點


三、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大司馬”有時被借喻為某一領域的權威人物或實際掌權者,例如電競主播“蕪湖大司馬”的ID即源于此曆史典故。


以上信息綜合自《周禮》、漢代官制及權威詞典釋義,完整内容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大司馬》的意思、構造和來源

大司馬: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是指擔任軍隊統帥的高級将領。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司馬的拆分部首是“大”和“司”,其中“大”的部首是一,并且它的筆畫數為三;“司”的部首是八,并且它的筆畫數為五;“馬”的部首是馬,并且它的筆畫數為三。因此,“大司馬”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大司馬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的官制中,是指掌管軍隊的重要職位。當時,大司馬是在皇帝之下,具有重要的軍事指揮權力。這個詞的使用由來已久,并且一直延續至今。

繁體:大司馬的繁體字為「大司馬」。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大司馬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他被任命為大司馬,負責指揮整個軍隊。

組詞:大将軍、軍師、軍隊、統帥。

近義詞:大将、上将、将軍。

反義詞:小卒、普通士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